石上水蕉
傍石根斜缀,澄波叶半舒。
气涵流水润,冷彻内心虚。
带月轩窗外,凝蓝雨露余。
凭将摩诘画,雪里细寻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文:
靠近石头根部斜挂着,清澈的水面上叶子半开。
空气中弥漫着水流的湿润,寒冷的感觉让人内心空虚。
月亮挂在窗户边,凝结成蓝色的露珠。
通过王维的画作,我们可以细细寻找那冰天雪地中的小径。
去完善
释义
1. 傍:靠近;依傍。
2. 石根:石头的底部或基础部分。
3. 斜缀:倾斜地挂垂。
4. 澄波:清澈的水波。
5. 半舒:部分展开。
6. 气涵:包含气体。
7. 流水润:流动的水带来的滋润感。
8. 冷彻:寒冷透彻。
9. 内心虚:内心感到空虚。
10. 带月:带着月光。
11. 轩窗:窗户。
12. 凝蓝:指天空的蓝色。
13. 雨露余:指剩余的水分。
14. 凭将:依靠。
15. 摩诘画:唐代画家王维的画作。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石上水蕉(即芭蕉)的生长状态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首联“傍石根斜缀,澄波叶半舒”描绘了芭蕉依傍在石头旁,叶子向水面倾斜伸展的画面。颔联“气涵流水润,冷彻内心虚”则表达了流水滋润着芭蕉生长的同时,也带走了其内心的孤独与空虚。颈联“带月轩窗外,凝蓝雨露余”通过描写月色下芭蕉叶上的露珠,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尾联“凭将摩诘画,雪里细寻渠”则以王维的画作作为隐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整首诗通过对石上水蕉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命、自然和美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上水蕉》是南宋诗人袁说友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06年。此时正值南宋时期,南宋立国未久,外患严重,内有政治斗争。袁说友生活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诗歌往往表现出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袁说友曾任江西、湖南等地的地方官,他在任职期间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关心百姓的生活。这首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在一次游览山水时,看到石头上的水蕉(一种水生植物),联想到国家的困境和人民的不幸,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石上水蕉》。
在这首诗中,袁说友通过描述水蕉在石头上的生长,表达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用“石上水蕉”象征身处逆境中的国家,希望国家能够像水蕉一样,顽强地生存下去,度过难关。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作为官员,有责任关心民生,为国家排忧解难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