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十一月十四夜诵康节诗至忆弟三首潸然有感

标题包含
十一月十四夜诵康节诗至忆弟三首潸然有感
人生虽是有愚贤,到底天伦只一般。 惆怅同安何处所,不堪岁暮更天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陈文蔚"的具体信息。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名字在公开资料中的出现频率较低,或者您提供的信息不够详细。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关于这位人物的信息(例如他的职业、年代等),我将尽力为您提供更详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生活中的人们或许有聪明和愚笨之分,但无论如何,亲情都是共同的羁绊。感叹着我们何时能欢聚一堂,却又在岁末之际倍感寒冷。
去完善
释义
1. "康节":北宋哲学家邵雍的字,此处以“康节”来指代他的诗歌。 2. “诵康节诗至忆弟三首潸然有感”:表示作者在阅读邵雍的诗歌时,被其中怀念兄弟的诗歌深深感动。 3. “同安”:福建的一个地方,此处用作地名。
去完善
赏析
《十一月十四夜诵康节诗至忆弟三首潸然有感》是南宋诗人陈文蔚的一首悼念亡弟的诗作。在诗中,作者通过描述自己诵读康节诗时引发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弟弟的深深怀念和对亲情的不舍。 首句“人生虽是有愚贤”,表明了人生的纷繁复杂,无论愚钝还是聪慧,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接下来,作者以“到底天伦只一般”表达了对于生命的平等和尊重,强调了家庭亲情的重要性。 紧接着,作者用“惆怅同安何处所”表达了自己在寻找与弟弟共享天伦之乐的归宿时的无奈与彷徨。最后一句“不堪岁暮更天寒”,则表达了作者在岁末之时,想到弟弟的离世和自己已日渐衰老的身躯,内心充满了无法言表的哀伤与悲痛。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弟弟的深切哀思,以及身处岁末、寒夜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亲情的深刻理解和人性的独特洞察力。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于生命无常、悲欢离合的无奈和哀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十一月十四夜诵康节诗至忆弟三首潸然有感》出自南宋诗人陈文蔚之手。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大致在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 在这个时期,南宋王朝内部政治腐败,外患频繁。北方金国强大,多次南下侵扰,导致国家危亡。这种时代背景下的文人,既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又深感个人命运的无奈。在此背景下,诗人触景生情,发出了深沉的感叹。 陈文蔚,字才卿,号克斋,生于书香门第,文才横溢,但仕途并不顺利。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家人、兄弟深深的怀念之情,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以及对国家危亡的忧虑。在这首诗中,他抒发了对弟弟的深切思念,以及因时空阻隔而无法相见所产生的悲痛之情。这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族亲情的珍视的体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