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小隐山书室
小径小桃深,红光隐翠阴。
是非不到耳,名利本无心。
笋迸饶当户,云归半在林。
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小路上,桃花盛开,绿叶之间透露出红色的娇羞。
这世界的是非、名利的喧闹都与我无关,我毫不在意。
竹林中竹笋刚刚冒出头来,对着窗户笑; 云朵随意地飘散在天空和树林之间。
又何必去寻求音乐的愉悦呢?大自然的声音就是最美的交响乐。

去完善
释义
【小径小桃深】小径:小路;小桃:小桃树或桃花。这里指桃花盛开的小路。
【红光隐翠阴】红光:指桃花盛开时反射出的红色光线;翠阴:绿色的树荫。这里描述的是桃花盛开的景象。
【是非不到耳】是非:指人世间的纷争与矛盾;到耳:传入耳朵。这里表示作者身处山林之中,不受世俗纷扰的影响。
【名利本无心】名利:指金钱、地位等外在的东西;本无心:原本没有追求名利的想法。这里强调作者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笋迸饶当户】笋迸:竹笋生长;饶:丰富;当户:对着门户。这句诗描绘了竹林繁茂的景象。
【云归半在林】云归:云彩飘散;半在林:有一半消失在树林中。这句诗表达了山林中云彩飘散的美妙景象。
【何须听丝竹】何须:何必;听丝竹:欣赏音乐。这句诗表示作者在山野之间就能领略到自然的美景,不需要借助音乐来愉悦心情。
【山水有清音】山水:自然风光;清音:清澈的声音。这句诗强调了大自然本身就是最美的音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隐逸生活的恬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厌恶以及对自然之美的向往。首联通过“小径”、“小桃”、“红光”、“隐翠”等意象,展现出小隐山书室的清幽之境;颔联则抒发了诗人心无杂念、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颈联则以竹笋、浮云等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隐逸环境的宁静;尾联通过“何须听丝竹,山水有清音”一句,表达了诗人远离纷扰、享受自然的意愿。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悠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洁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留题小隐山书室》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仁宗时期,大约是公元980年。此时,诗人范仲淹正处于他的青年时代。他于公元989年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在早期,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秉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关心国家民生,倡导改革。
在这个时期,宋仁宗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与此同时,官僚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范仲淹作为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对这些问题深感忧虑。这从他诗中的“直道不容身独善,朝廷呼正弼兼谟”可以体现出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国家的现状,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在这种背景下,范仲淹来到小隐山书室,留下了这首《留题小隐山书室》。在这首诗中,他以隐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深沉思考。正如诗中所云:“宁作鱼,不作獭;宁作雁,不作莺。”他宁愿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也不愿意做一个贪婪虚伪的小人。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使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