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参寥寄秦少游
岩栖木食已皤然,交旧何人慰眼前。
素与昼公心印合,每思秦子意珠圆。
当年步月来幽谷,柱杖穿云冒夕烟。
台阁山林本无异,故应文字未离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居住在岩石边的木屋中,白发苍苍的我,有谁能陪伴安慰我眼前的寂寞呢?我与昼公(达摩)的心意相通,常常思念秦子(老子)那圆润如意的智慧。曾几何时,我在月光下漫步来到这个幽静的山谷,拄着手杖穿越云雾,冒着傍晚的炊烟。朝廷的高阁和山林的生活其实并无不同,所以我写字时依然充满了禅意。
去完善
释义
《和参寥寄秦少游》注释:
1. 岩栖木食:指在高山上居住,吃素食的生活,这里形容释元净的清苦生活。
2. 皤然:头发白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释元净的年岁。
3. 交旧:指的是交往已久的朋友。
4. 素:平时,平时与昼公心意相通。
5. 心印:佛教术语,指心心相印的意思。
6. 秦子:指秦观,字少游,是苏轼的学生。
7. 意珠:佛教术语,比喻无瑕疵的智慧。
8. 当年步月来幽谷:描述秦观曾到访过释元净所在的山谷。
9. 柱杖穿云冒夕烟:描述秦观穿过云层,冒过夕阳的烟雾来到释元净所在的山谷。
10. 台阁山林本无异:台阁比喻朝廷,山林比喻佛门,这句话的意思是朝廷和佛门没有本质的区别。
11. 文字:诗歌文章。
12. 离禅:离开禅宗,这里用文字来表明并没有脱离禅宗的修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释元净,是宋代的一位诗僧,他与参寥和尚、秦少游等文人雅士交往甚密,诗中描绘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诗人用“岩栖木食”来形容自己清苦的生活,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超脱态度。
诗中的“素与昼公心印合,每思秦子意珠圆”,是对其友人精神上的契合和对秦少游思念的表达。其中“昼公”指的是唐代著名的高僧知玄,这句意味着他与参寥和尚在佛学思想上的共鸣;而“秦子”则是指秦观,表达了对他才华和人品的敬佩之情。
下一句“当年步月来幽谷,柱杖穿云冒夕烟”,回忆了他们曾经一起夜游山谷的美好时光,以此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最后两句“台阁山林本无异,故应文字未离禅”,则是作者在对世俗生活和禅意生活的理解上,强调了无论是朝廷还是山林,只要有一颗禅定之心,都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和参寥寄秦少游》是北宋诗人释元净所作,创作于公元1045年左右。在当时的文学创作领域,禅诗和诗歌创作息息相关,此诗就是一首富有哲理的禅诗。
释元净,字参寥,晚号妙总大师,是宋代著名的诗僧、书法家,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享有盛誉,与秦观(字少游)交情深厚。二人曾互有诗篇往来唱和。
在释元净生活的时代,北宋初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禅宗文化在这个时期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苏轼等人的推动,使得禅诗和书画开始受到广大文人的喜爱。然而,随着新旧党争不断加剧,文人之间的友谊往往也因政治立场不同而受到考验。
秦观(秦少游)与释元净二人虽身处不同的领域,却对文学和佛学有着共同的热情,两人的友谊建立在相互欣赏的基础上。此诗中的“龙飞凤舞势偏雄,鼎足从来制割中”表现了作者希望秦观能像龙飞凤舞般驾驭自己的才华,期待他能成为天下之才的掌控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