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杯
介族生螭蚌,杯形肖陇禽。
曾经良匠手,见爱主人心。
置在金樽侧,来从珠水浔。
愿为仁者寿,再拜莫辞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族群间生活着瑞兽蜃龙,它们的外形如同杯状的丘陵鸟儿。这些神奇的生物,曾受到能工巧匠的喜爱与珍视。它们被放置在精美的金杯中,来自珠宝般的水域。希望这些瑞兽能为有仁爱之心的人带来长寿,再三鞠躬表达对它们的敬意和深深的感激。
去完善
释义
1. 介族:指贝壳类生物,这里特指制作鹦鹉杯的原料——砗磲。
2. 螭蚌:一种贝类,壳体形状较大,可用来制作器皿。
3. 杯形肖陇禽:将鹦鹉杯的形状比作陇禽(即鹦鹉)。
4. 良匠:技艺高明的工匠。
5. 见爱:被喜爱,受到珍爱。
6. 主人:指诗人自己。
7. 金樽:金质酒器。
8. 珠水浔:形容珠江水域的美丽景色。
9. 仁者:仁爱之人。
10. 再拜:反复拜谢。
11. 莫辞深:不要推辞敬酒太多。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鹦鹉杯》是胡宿写给一只独具特色的酒杯的赞歌。首联“介族生螭蚌,杯形肖陇禽”描绘了鹦鹉杯的独特形状,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形象——介族(古代的海底居民)和螭蚌(传说中的神奇动物)来形容其来源,再用“肖陇禽”三字突出了其鸟形特点,让人立刻就能想象出这只酒器的独特形状。
颔联“曾经良匠手,见爱主人心”则揭示了这只鹦鹉杯的价值所在,它既经过能工巧匠的手工制作,又受到了主人深深的喜爱。不仅塑造出了鹦鹉杯的高贵气质,也让读者领略到了主人的雅致品味。
颈联“置在金樽侧,来从珠水浔”进一步描绘了鹦鹉杯在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将其置于金樽之侧,更加显得高贵而神秘,而这种珍贵宝物的出现,也预示着主人即将举杯畅饮、尽享欢乐的时光。
尾联“愿为仁者寿,再拜莫辞深”则以饮酒祝词的形式,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享美酒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再次强调了对鹦鹉杯的喜爱之情。这首诗通过对鹦鹉杯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通过鹦鹉杯的形象展示了诗人的才情和高雅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鹦鹉杯》是北宋著名文人胡宿的一首描绘宴会酒器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40年左右,此时胡宿正值中年,任翰林学士,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政治家、文人和史学家。
在北宋时期,皇帝对文学艺术的推崇使得文人士大夫们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当时的文人墨客之间经常有聚会宴饮的活动,以此为契机,相互交流切磋诗歌歌赋等艺术成果。胡宿作为当时的文人领袖之一,自然也是这些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在他所处的时代,北宋的科举制度日趋完善,士人阶层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朝政腐败,宦官当道,使得许多有识之士报国无门,悲愤不已。在这样的背景下,胡宿借诗抒发内心的抑郁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在这首《鹦鹉杯》中,胡宿通过描绘精美的鹦鹉杯,展现了当时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然而,他并没有被眼前的繁华景象所迷惑,而是敏锐地察觉到了隐藏在背后的人心险恶和政治危机。这种矛盾的心态充分反映了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