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张籍司业见寄
日日在心中,青山青桂丛。高人多爱静,归路亦应同。
罢吏方无病,因僧得解空。新诗劳见问,吟对竹林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日都在心间,那青山与青桂树丛。才人皆爱宁静,回归的道路也应相同。辞官后方知健康,通过僧人了解空无之道。新诗篇费心询问,在竹林风中吟咏回答。
去完善
释义
《酬张籍司业见寄》注释:
1. 日日在心中:指每天保持清净的心境。
2. 青山青桂丛:象征隐逸生活和美好的自然景色。
3. 高人:指品德高尚的人。
4. 爱静:喜欢宁静的生活。
5. 归路:回归的道路或归宿。
6. 罢吏:辞官之意。
7. 方无病:生活健康无疾。
8. 因僧得解空:通过与僧人交流领悟到空虚无为的境地。
9. 新诗劳见问:指的是张籍的新诗。
10. 吟对竹林风:在竹林中欣赏诗歌,享受微风拂面的悠闲。
去完善
赏析
《酬张籍司业见寄》是一首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乐于山水生活的诗歌。
首联“日日在心中,青山青桂丛”描绘了诗人心中的理想生活图景,即每日与青山、青桂为伴,远离尘嚣。这里的“心中”一词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向往和追求。
颔联“高人多爱静,归路亦应同”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追求清静的心境。其中,“高人”指的是那些拥有高尚品质的人,而“归路”则意味着回归到自然的生活道路。
颈联“罢吏方无病,因僧得解空”则是诗人对自己的评价,他认为自己辞去官职后,才能真正做到心无病疾,而通过参禅悟道,更加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
尾联“新诗劳见问,吟对竹林风”则呼应了题目的“酬”字,表示对于张籍的关心和问候,他愿意在竹林清风中吟咏诗篇,以此回应朋友的真挚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酬张籍司业见寄》是唐代诗人姚合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在这个时期,姚合的仕途较为顺利,曾先后担任过侍御史、户部员外郎等职位。然而,他并不热衷于功名,而是喜欢隐逸的生活,因此时常与友人分享隐居的乐趣。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势已经逐渐衰落,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虽然姚合在朝廷任职,但他对时事颇有感触,因此在诗作中也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例如,他在《秋夜月中登天坛》一诗中写道:“月明飞鹊影,露冷啼猿声。古道行人少,西风客子行。”这句诗描绘了当时唐朝社会的风貌,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此外,姚合还是一位非常重友情的人,他与当时的文人墨客有着深厚的友谊,如韩愈、张籍等人。这首诗就是答谢张籍寄给他的诗篇。从中可以看出,尽管他们身处不同的地位,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是非常真挚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