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尚书赴兴元
儒有登坛贵,何人得此功。红旗烧密雪,白马踏长风。
斧钺来天上,诗书理汉中。方知百胜略,应不在弯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儒者荣登高台彰显尊贵,谁人能立下这番功勋?
红旗在浓密白雪中燃烧,白马在浩渺长风中招展。
如同从天降下的斧钺之兵,又如诗书繁华的汉中之地。
由此可明白百战百胜的策略,并非仅凭射箭之力。
去完善
释义
1. 尚书:古代官职名,是中央行政机构里的高级官员,这里指的是郑尚书。
2. 兴元:唐代的府名,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
3. 儒有登坛贵:儒生如果能得到朝廷的重视登上政治舞台,这是一种高贵地位的体现。
4. 红旗:指战旗。
5. 斧钺:古代的兵器,借指军权。
6. 天上:指朝廷。
7. 百胜略:指用兵取胜的策略。
8. 弯弓:此处借指武力,表示战争或武事。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战将出征场面的诗,开篇两句“儒有登坛贵,何人得此功”点出了主角身份——郑尚书,这位儒雅之士如今登上了元帅的宝座。接下来的诗句“红旗烧密雪,白马踏长风”,通过旗帜、白雪、骏马等形象元素,生动展现了军队威武的气势和严肃的气氛。随后,诗人进一步描述了兴元战场的艰苦环境,以及朝廷将士们面临的考验。他们既是文韬武略之人,也具备了刚毅的品质和坚定信念。“斧钺来天上,诗书理汉中”,意味着郑尚书不仅能征战沙场,更能治理国家,为保卫祖国尽职尽责。最后一句“方知百胜略,应不在弯弓” ,强调了战斗并非依靠武力而胜,而是靠智慧和勇气赢得胜利。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郑尚书的赞颂,以及对战争、战场环境的生动刻画,展示了古代战争中将领的风范与智勇双全的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郑尚书赴兴元》是唐朝诗人姚合在唐文宗时期(公元827年-840年)创作的送别诗。在这首诗中,姚合以深挚的情感和精致的语言,描绘了朋友即将远赴边疆、守卫家园的场景。
在唐文宗时期,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外有强敌环伺,形势颇为紧张。为了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勇敢,许多官员主动请缨,奔赴边疆守备。郑尚书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姚合创作了这首诗歌,既是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也是对他们在边疆英勇斗争的勉励与期许。
诗中写到:“凤皇衔诏与何人,虎节随身老使臣。……大旆羽书期会急,单于碛路足交亲。”这些都是对郑尚书忠诚英勇、勇于担当的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寓含着对国家社稷安危的关注和对和平统一的期望。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姚合卓越的诗歌技艺,更体现了他在那个特殊时期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