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十一罗怙罗尊者
闲提数珠,背坐危石。
捉锡山童,越树而剧。
象衘藕花,来献法供。
六根妙同,鼻能致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闲着手里数着念珠,背后靠着高耸的石壁。
拉住山上小孩子,跳过树木嬉戏玩耍。
象嘴里含着莲藕花儿,来到佛前奉献供品。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微妙相通,鼻子也能派上用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绣释迦像:指佛教中释迦牟尼佛的绣像。释迦是佛的名号之一,全称“释迦牟尼”,意为“一切皆能成就”或“无上智慧”。
2. 罗怙罗:梵文名为罗怙罗,汉译名罗怙罗,为佛教十八罗汉之一。罗怙罗尊者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持戒著称。据传罗怙罗曾为佛陀出家前的儿子,故尊称为“太子”。
3. 闲提数珠:指僧人在闲暇时手里拿着数珠。数珠,又称念珠,是佛教徒诵经念佛时计数用的珠子。
4. 背坐危石:形容罗汉罗怙罗在高高的石头上静坐修行的情景。
5. 捉锡山童:锡,即锡杖,僧人行走时用来敲击地面、驱除虫蛇的工具;山童,山中童子,这里可能是指罗怙罗身边的侍者。
6. 越树而剧:剧,游戏、嬉戏之意。这句话描绘了罗怙罗与山童在山间戏耍的场景。
7. 象衘藕花:象,大象;衘,衔在嘴里;藕花,莲花的一种。这句话描述了大象嘴里衔着莲花向罗怙罗献上供品的场景。
8. 六根妙同:六根,佛教术语,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知器官;妙同,巧妙地共同发挥作用。这句话赞美罗怙罗通过巧妙的方式运用这六种感知器官。
9. 鼻能致用:指罗怙罗善于运用鼻子呼吸,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禅宗画面,表现了罗怙罗尊者在山林间的形象和日常修行。首句“闲提数珠”描述了尊者在参禅打坐时手持念珠,表现出其内心的宁静与专注。接下来的两句“背坐危石,捉锡山童”,则勾勒出了他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以及在山林间传授佛法的精神风貌。
紧接着的三句“象衘藕花,来献法供;六根妙同,鼻能致用”,则表现了众生对佛教教义的敬仰之情。其中,“象衘藕花”这句以莲花比喻高洁的品质,象征众生对于修道的追求;而“来献法供”则表示众生带着敬意,向尊者献上心中的信仰。
最后两句“六根妙同,鼻能致用”则是用来说明,尊者的悟道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境界,他能够通过直觉感知世间万事万物,洞察众生的内心世界,显示了其深厚的佛学造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绣释迦像并十八罗汉赞 第十一罗怙罗尊者》是宋代诗人释德洪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5年左右,即南宋时期。释德洪,俗名方瑜,字泽老,号白云居士,浙江义乌人。他本是宋徽宗赵佶的儿子赵构的妃子王氏之兄王诜的弟子,后来因战乱出家为僧,从此开始了他的诗僧生涯。
在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时期。靖康之耻后,金兵南下攻占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徽钦二帝被俘,中原地区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投身于抗金事业,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释德洪在这首诗中,以罗怙罗尊者为象征,表达了他对禅宗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超脱态度。罗怙罗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其修行和讲经说法的才能而闻名。释德洪通过赞美罗怙罗尊者的形象,表达了他对禅宗精神的理解和追求。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