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群牧图
雨过桃林草正肥,休征牧放恰相宜。
擎头戴角群然乐,喜见太平无事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后桃树下的草非常茂盛,休息一下去放牧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牛群们头上戴着牛角,悠然自得的样子很快乐,都喜欢看到太平无事的时候。
去完善
释义
1. 雨过桃林草正肥:雨过后,桃花下的草长得非常茂盛。肥,指草生长旺盛。
2. 休征牧放恰相宜:此时进行放牧活动再合适不过。休征,古代以自然界的某些现象来占卜吉凶,称“卜征”或“休征”。此处借用此意,表达此时天气条件适宜。
3. 擎头戴角群然乐:牧群们头上顶着角,呈现出一派欢乐的气氛。擎天,托起天空之意;戴角,指牛、羊等动物头上的角。群然,群体共同表现出的状态。
4. 喜见太平无事时:形容国家太平、百姓安乐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题群牧图》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春雨过后,桃花盛开,草场丰美,正是牧放的好时机。诗人用“休征牧放恰相宜”一句,巧妙地将牧放与天时地利联系起来,表达了农耕文化的和谐与自然法则的完美融合。
诗人笔下的牛群,“擎头戴角群然乐”,形象地展示了它们悠然自得的神态。这里的“擎天戴角”一词,生动地刻画了牛的雄壮与威武。而“群然乐”则传达了它们在美好时光中无忧无虑的心境。
最后一句“喜见太平无事时”,是全诗的点晴之笔。它既表现了诗人对于当下盛世的自豪和喜悦,也传达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安定祥和的美好愿景。诗人通过对牛群的描绘,含蓄地赞美了国家政治的昌明和社会的繁荣景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群牧图》是唐朝著名僧人释惟一的一首题画诗,见于《全唐诗》卷八二四。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草原放牧景象,展示了牧民们辛勤劳作、和睦共处的画面。创作于唐代后期,诗中表现了人们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期,唐朝已经进入安史之乱后的晚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释惟一是当时的一位著名诗僧,他以诗歌为媒介,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同情。他的作品往往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疆域已经大大缩小,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渐崛起。这首诗中的“群牧”可能指的是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他们以放牧为生,过着简单而勤劳的生活。诗人通过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唐朝晚期的政治局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