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越的歌声萦绕着青翠山峦飘向远方,唯余天边晚霞久久停留。
去完善
释义
《水调》:即《水调歌头》,词牌名
去完善
赏析
开篇以工整的对仗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远山如黛,湖波荡漾,与席间歌女、醉客相映成趣。继而点明地点在十三楼,表明此处胜景不输古扬州。
下阕转入具体描写:端午时节的应节食品、精美酒器,展现宴饮之乐。末尾以《水调》歌声收束,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全词章法严谨,意境优美。既有对西湖实景的细腻刻画,又融入了浓郁的节日氛围。结尾处虚实相生,将听觉与视觉完美融合,营造出空灵悠远的艺术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任职杭州通判,时值端午佳节,他与友人同游西湖,写下这首词。彼时苏轼正值壮年,仕途虽有波折但尚顺遂,心境开阔明朗。在杭州期间,他深得山水之乐,常与文人雅士泛舟湖上、吟诗作赋。此词便是记述一次端午游湖的欢愉场景,将自然风光、节日氛围与文人雅趣融为一体,展现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