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双双燕·小桃谢后

标题包含
双双燕·小桃谢后
小桃谢后,双双燕,飞来几家庭户。轻烟晓暝,湘水暮云遥度,帘外余寒未卷,共斜入、红楼深处。相将占得雕梁,似约韶光留住。 堪举。翩翩翠羽。杨柳岸,泥香半和梅雨。落花风软,戏促乱红飞舞。多少呢喃意绪。尽日向、流莺分诉。还过短墙,谁会万千言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约生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卒于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前后。 吴文英出身贫寒,年轻时曾从事过幕僚、县...查看更多
王题题
去完善

译文
桃花凋谢后,双双燕子飞来了许多人家。清晨薄雾缭绕,湘江的水波映着天空的云彩,窗帘外的寒气还没有散去。它们一起斜飞进了华丽的楼房深处。它们占据了雕梁画栋,仿佛要留住美好的时光。 燕子的姿态轻盈,如翠色羽毛一般。在杨柳岸边,泥土的香气与梅雨的湿润交织在一起。清风吹过落下的花朵,它们轻轻地舞动着,吸引了许多彩色的蝴蝶。它们向黄莺诉说着无尽的心事。它们飞过了矮墙,谁能理解它们的千言万语呢?
王题题
去完善
释义
1. 小桃:桃花的别称。 2. 双双燕:指燕子双双飞来飞去。 3. 帘外余寒:窗外的寒冷尚未退去。 4. 雕梁:有雕刻装饰的屋梁,这里指燕子的栖息处。 5. 杨柳岸:河畔种植杨柳的地方。 6. 泥香:泥土的香气,这里可能指的是春天的气息。 7. 乱红:凋落的花瓣。 8. 呢喃:燕子叫声的低语。 9. 流莺:黄莺鸟,喻指啼鸣的声音。 10. 短墙:矮墙。
王题题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燕子与春天的古诗词。从“小桃谢后,双双燕,飞来几家庭户”中可以看出春天已至,小桃已经凋谢,而燕子开始在家中筑巢。接下来一句“轻烟晓暝,湘水暮云遥度”更形象地描绘了清晨烟雾朦胧,湘江两岸的云雾悠然飘过的景象。同时,这里也暗示了诗人的悠闲心境。 之后,诗人继续描绘燕子的生活场景。“帘外余寒未卷,共斜入、红楼深处”描述的是燕子在尚未卷起的窗帘外感受到寒冷,于是纷纷飞进红楼寻找温暖。这一句既展现了燕子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在享受春日的同时,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接下来的句子“相将占得雕梁,似约韶光留住”则表达了燕子希望能抓住美好的春光,因此选择在华丽的雕梁上筑巢。这是一种象征手法,寓示着人们应该珍惜时光,把握美好。 在描绘完燕子的生活场景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描述春天的自然风光。“翩翩翠羽。杨柳岸,泥香半和梅雨”描述了燕子在水边翩翩起舞的场景,其中“泥香半和梅雨”暗示了春天多雨的季节特征。 紧接着,诗人又通过“落花风软,戏促乱红飞舞”描绘了春风吹起落花的场景,这里的“戏促”一词表现了春天的活力和生机。而在接下来的诗句“多少呢喃意绪。尽日向、流莺分诉”中,诗人用“呢喃”一词形象地描绘出燕子的细语,表达了对燕子之间交流的观察和理解。 最后,诗人以“还过短墙,谁会万千言语”结束整首诗。这里的“短墙”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分隔,而“万千言语”则表示燕子们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燕子生活的描绘,展示了春天的美丽景象,并以此传达出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珍视。
王题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双双燕·小桃谢后》是南宋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作于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左右,正值南宋末年,政治腐朽、外患严重之际。这一年,金兵南侵,临安府被围,宋室岌岌可危。 在这个特殊时期,吴文英作为南宋文人,对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尊严深感忧虑。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苏州到杭州,再到嘉兴、湖州等地,饱尝战乱之苦,深知民生之艰。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词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吴文英的词风独特,以深婉著称,他的词藻华丽,意境幽深,富有音乐性和绘画感。这首《双双燕·小桃谢后》正是他这一时期词风的代表之作。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守。
王题题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