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涟漪洞

标题包含
涟漪洞
五门高险势摩天,洞底清冷泻碧涟。 苹藻鱼游知暮雨,薜萝人去锁寒烟。 山樱已熟垂朱实,岩竹新抽露玉鞭。 只恐游人归马急,野僧何惜白云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五座高山险峻直插云霄,洞口处的清泉倾泻,碧绿的涟漪荡漾。 水藻和鱼儿在水中畅游,感受到了傍晚的雨意;藤蔓和青苔围绕着这个幽静的地方,封锁了寒冷的烟雾。 山上的樱花已经成熟,果实低垂,岩石边的竹子新抽出了嫩绿的新枝,宛如露珠般晶莹剔透。 只怕游客急着回去,马蹄匆匆。这山野间的僧人又怎会舍不得那一地的云雾呢?
去完善
释义
五门:指洞中五个主要通道或洞穴。 高险:形容地势高峻而险要。 摩:接触。 洞底:指涟漪洞的底部。 清冷:指清凉的环境。 泻:流淌。 碧涟:指碧波荡漾的水面。 苹藻:指生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 暮雨:傍晚时的雨水。 薜萝:一种常绿藤本植物,此处指代山间茂密的植被。 人:指过往的行人。 锁:锁住,留住。 寒烟:寒冷的烟雾,多用来形容冷清的气氛。 山樱:山中的樱花树。 已熟:已经成熟。 垂朱实:挂满红色果实的样子。 岩竹:生长在岩石上的竹子。 新抽:新生长的意思。 露玉鞭:形容竹子嫩绿的叶子如同露水晶莹的样子。 只恐:恐怕,担心。 归马:返回的马匹。 急:匆忙。 野僧:山野间的僧人。 何惜:不吝惜。 白云眠:在山间如白云般悠然入睡。
去完善
赏析
《涟漪洞》是唐代诗人姚辟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作。诗中通过五门、洞底、苹藻、薜萝、山樱、岩竹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新脱俗的画卷。首联“五门高险势摩天,洞底清冷泻碧涟”,展现了涟漪洞的高峻险要,以及洞内清凉宜人的环境。颔联“苹藻鱼游知暮雨,薜萝人去锁寒烟”,描绘了涟漪洞中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生活情景。颈联“山樱已熟垂朱实,岩竹新抽露玉鞭”,则展示了涟漪洞四季更替的美丽景象。尾联“只恐游人归马急,野僧何惜白云眠”,表达了作者对于游客匆匆忙忙离去、没有好好欣赏这美景的惋惜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涟漪洞》是唐代诗人姚辟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世纪,正值唐朝盛世,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在那个时候,姚辟生活在长安这个繁华的大都市,但他却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他经常游历名山大川,观察自然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他写下了许多赞美自然、抒发情感的诗歌,其中就包括这首《涟漪洞》。 在诗中,姚辟通过对涟漪洞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认为,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能通过内心的感悟来感受。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也是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一种情感。 总的来说,《涟漪洞》的创作背景是在唐朝盛世,姚辟通过游历名山大川,观察自然,创作了许多赞美自然的诗歌。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姚辟的个人情感,也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