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望文脊怀瞿硎先生

标题包含
望文脊怀瞿硎先生
文脊山中姓已逃,江城争美少微高。 应知司马来窥鼎,便学秦人去种桃。 海上音书断鸿雁,洞中吟啸伴猿猱。 鹿裘谁识先生志,却把虚词倚伏滔。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中的小径上,早就没有了人家,只有江城的美丽还犹存;在山野间,传说有微小的美好。似乎早已知道那个喜爱游历、到处探寻的人将要到来,于是跟随他种植桃树,以期收获果实。海上的消息因为缺少传递而中断,信件无法送抵;在幽深的洞穴里,我们与猿猴为伴,共同高歌,抒发心中忧愤。但又有谁知道那个穿着简陋毛皮大衣,满腹才华,却宁愿隐匿于世的高人呢?他的理想是如此远大,可他却将自己深深隐藏在山川之中,独自沉吟着那些虚幻的文字,与自然的气息同游。
去完善
释义
"文脊山":指山东青州西南的文脊山,这里隐藏着山中的一位隐者,故称“文脊山中”; "姓已逃":意味着隐者的姓氏不为人所知,表达了隐居之意; "江城":泛指城市; "少微":原为星座名,此代指隐士高尚的品质; "司马":此处指的是晋代彭泽县令陶潜,他在诗文中常常表达归田思想; "秦人":借用秦始皇求仙药的典故,形容向往世外桃源的生活; "海上":指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音书断":意思是没有音信,表示远离尘世纷扰; "洞中":比喻深山幽谷; "吟啸":形容山中隐士悠然自得的生活; "猿猱":泛指动物; "鹿裘":古时表示隐士的衣服,暗示隐士的身份; "虚词":用来说法含糊的言辞,在这里用来比喻夸张的说法; "倚伏滔":意思是闲暇时无所事事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望文脊怀瞿硎先生》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文脊山环境的描绘和人物的刻画,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归隐田园的情怀。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如用典、拟人等,使得诗歌语言富有内涵,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文脊怀瞿硎先生》是明代诗人姚辟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此诗创作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当时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经济逐渐复苏,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 诗人姚辟,字贞甫,号仁山,浙江慈溪人。他早年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医学家。在诗人的青年时期,他曾游历全国各地,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拓宽了自己的视野。然而,姚辟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也让他对功名看淡,转而关注民间疾苦,关心国事。 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普遍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努力寻求改变现实的道路。因此,姚辟在这首《望文脊怀瞿硎先生》中,以怀念瞿硎先生为契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治理的期望和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