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野干鸣,师子吼。
张得眼,开得口。
动南星,嗟北斗。
金刚阶下蹲,神龟火里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原野上,狐狸叫;在森林中,狮子咆哮。
睁开双眼,张开嘴巴,看见南方的明星,又感叹北方的北斗。
站在坚固的石阶上,望着神龟在火焰中行走。
去完善
释义
《偈》释景元:
1. 野干鸣,师子吼:野干,即狐狸;师子,指狮子。此处的“鸣”与“吼”相对,意指动物叫声的高低区别,用以形容人的学问深浅之分。
2. 张得眼,开得口:形容人有着清晰的视野和自由的表达。
3. 动南星,嗟北斗:南星,指南方的天空;北斗,指北天的七星。此处表现的是仰望星空,感叹宇宙之浩瀚无垠的情怀。
4. 金刚阶下蹲,神龟火里走:金刚,比喻坚硬的事物;神龟,神话中的生物。这两句暗喻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品质,强调面对苦难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是五代时期的禅宗大师释景元所创作的。诗中运用了多种自然界的形象,通过对比和拟人化的方式,表达出禅意。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野干鸣,师子吼”这一句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野干"是一种类似狐狸的动物,叫声尖锐而刺耳,而"师子"则是象征佛法力量的神兽,其"吼"则表达了佛教真义。通过对比,诗人强调了世俗与宗教之间的区别。
其次,“张得眼,开得口”这两句意味着观察世界的开放态度。这里的"张得眼"和"开得口"描绘了一个人精神开放、勇于接受新思想的形象。这不仅是对修行者的勉励,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接着,“动南星,嗟北斗”这两句用了星象的象征手法。"南星"指南方的星宿,象征着智慧;"北斗"指北方的星宿,代表着真理。这里寓意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应该心无旁鹜地行动,犹如天空中的星斗运行,不受世俗干扰。
最后,“金刚阶下蹲,神龟火里走”两句则更为生动具体。“金刚”代表坚定不移的信念,而"神龟"是长寿和智慧的象征。诗人以火喻艰难困境,以金刚和神龟暗示应对困境的方法——坚定信念和积累智慧。综上所述,整首诗以一种富有想象力和生动形象的描绘,传达了禅宗修行的精神和理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这首诗是宋代高僧释景元所作,创作于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共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宋明理学。在这个时期,许多高僧致力于佛学的研究和传播,释景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释景元在青年时期出家为僧,他勤奋好学,对佛学有深厚的造诣。在他的生活中,他曾游历各地,广结善缘,弘扬佛法。在游历过程中,他深切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这使他更加坚定了修行的决心。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遭受到命运的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深受人们的敬仰。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释景元创作了《偈》这首诗歌。诗中以“身世皆空”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洞察和对佛法的无上信仰。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歌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修行感悟,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观念和价值取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