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孚藏主归江西

标题包含
送孚藏主归江西
云卧胸中蟠万卷,舌端笔端皆具眼。 评今论古知几何,寥寥百年骨不冷。 有孙挺特尤掀腾,富有蕴藉如弗能。 韬光铲彩事枯硬,不学乃翁牵葛藤。 壁立万仞出一语,佛祖应无启口处。 有时一默渊且深,尽大地人难指注。 脚尖踢倒凌霄峰,挥剑活屠潭底龙。 三条椽下四世界,破蒲团边兜率宫。 秋风忽起故山兴,归本无归语何剩。 江湖斫额应望君,莫作秤锤落深井。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惟一,字元明,俗姓李,号竹窗。他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主要活动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年)。 释惟一的生平事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出家为僧:据《五灯全书》记载,释惟...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心灵深处飘荡着无数的书籍知识,说话、写作都独具慧眼。评论古今懂得多少道理?不过百年的时光,内心依然热情如火。有一个特别出众的孙子,他的智慧和才情好像无懈可击。他默默地磨砺自己,不为外界纷扰所动。能够说出震撼人心的话语,佛和神也难以找到回应的话。有时候沉默不语却包含着深深的智慧,足以让所有人叹服。行动之间仿佛能攀越高峰,挥洒自如如同斩杀深潭中的巨龙。在三条椽木之下,好像有着四个世界的空间,仿佛在破旧的蒲团旁边有著兜率宫的存在。忽然间秋风起,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虽然有许多言语想要表达,但回到故乡却又难以言说。在江湖中游走之时,总会期待着你的出现,千万不要像秤锤掉进深井一般失去自我。
去完善
释义
1. 云卧:高卧,游息。这里形容佛教僧侣闲散自在的生活状态。 2. 胸中蟠万卷:意指知识丰富。蟠,蟠踞,盘绕。万卷,形容书之多。 3. 舌端笔端皆具眼:谈论文章都独具慧眼。 4. 评今论古知几何:评论古代的事情知道多少呢。 5. 寥寥百年骨不冷:即使过了百年,其精神仍不会消散。 6. 有孙挺特尤掀腾:有个孙子特别突出。 7. 富有蕴藉如弗能:学问丰富而又含蓄内敛。 8. 韬光铲彩事枯硬:掩饰才华,使学问变得深沉。 9. 不学乃翁牵葛藤:不要去学习像你祖父那样过于关注琐事。 10. 壁立万仞出一语:高耸的墙壁上突然说出一句话。 11. 佛祖应无启口处:连佛祖也难以应对。 12. 一默渊且深:沉默却显得很有深度。 13. 尽大地人难指注:世界上的人都难以理解。 14. 脚尖踢倒凌霄峰:用脚就能轻易地击败高峰。 15. 挥剑活屠潭底龙:挥剑就能轻松战胜深渊中的巨龙。 16. 三条椽下四世界:佛教认为西方极乐世界有七个净土,即琉璃土、黄金土、白银土、玛瑙土、珊瑚土、琥珀土和砗磲土。 17. 破蒲团边兜率宫:破旧的蒲团旁边是弥勒菩萨的宫殿。 18. 秋风忽起故山兴:忽然间起了思念故乡的念头。 19. 归任前公示何剩:回去的时候还有什么要告诉我的。 20. 江湖斫额应望君:在江湖中取得成功时应该想到你。 21. 莫作秤锤落深井:不要像秤锤掉进深井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僧人释惟一写给孚藏主的赠别诗。诗中称赞了孚藏主博学多才、特立独行的人格特质,同时也表达了对其未来的期许和忧虑。 首先,诗人通过比喻描绘出孚藏主才学出众的形象,称他的学识如云卧胸中,蟠蟠如龙,无论口头还是书面表达都能独具慧眼。紧接着,用“评今论古”表达了对孚藏主洞悉世事的赞赏,认为他即使百年之后,依旧让人敬仰不已。 接着,诗人进一步刻画孚藏主的才华横溢以及独立特行。他以孙子为喻,表明孚藏主与众不同、无法被抑制的光芒。他虽然博学多才,但并不张扬炫耀,而是保持谦逊的态度,就如拂去云雾露出的太阳一般。同时,他用“韬光铲彩事枯硬”来警示孚藏主不要沾染上繁琐的学问,要像他的父亲一样保有简单而深刻的智慧。 然后,诗人以佛祖为例,赞美孚藏主的才华卓著。他认为,只要孚藏主一开口,连佛祖都难以反驳。而且,他在很多时候保持沉默,这种深沉的智慧是他人难以企及的。他用夸张的手法描述孚藏主的才情,如以脚尖踢倒高峰,挥舞利剑屠戮深渊之龙,强调其才华横溢的非凡成就。 诗人继续借“三条椽下四世界”这样的寓言来寄托自己对孚藏主的期许。他希望孚藏主在日后能够担当起普渡众生的重任,就像在破蒲团边建起宏伟的兜率宫一样。 最后,诗人以秋风兴起、思念故乡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对于孚藏主回乡后的关切。他祝愿孚藏主在江湖上能够名扬四海,希望他能像秤锤一样直入云霄,而非落入深井,失去自己的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孚藏主归江西》是南宋诗人释惟一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孝宗时期(1163年-1189年)。在这期间,南宋政权逐渐稳定,但战争创伤仍未完全恢复,人民生活在动荡之中。 释惟一作为一位僧人,他的生活经历主要围绕寺庙和云游四方展开。他在游览各地的过程中,结识了孚藏主这位好友。在这次告别之际,他写下了这首《送孚藏主归江西》,表达了与朋友离别时的深情厚谊。 在南宋时期,佛教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和发展,许多僧侣游历四方,宣扬教义。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江西地区的经济、文化繁荣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和宗教人士在这里活动。因此,这首诗的背景可以看作是南宋时期江西地区佛教文化的繁荣景象,以及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