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郊外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城市里还未领略春天的风光,城郊的榆树和槐树已经半黄。
山脉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还有残留的积雪;河边的垂柳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摇曳生姿。
阳光温暖得如同黄莺在耳边细语,草地上的微风带来阵阵药草的香气。
怀疑这岸边有什么优美的诗句,为了寻找它,你却感到迷茫。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春日郊外:这首诗描述了春天的景色,特别是在城外。
2. 未省:还未察觉。这里指诗人还未发现春天已经到来。
3. 春光:春天的景色。
4. 榆槐:榆树和槐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在春天会变黄。
5. 更宜:更适合。这里指山上的景色更适合观赏。
6. 余雪:残雪,还没有完全融化的雪。
7. 水生:水中的植物。这里指垂柳。
8. 垂杨:下垂的杨柳枝条。
9. 日暖:阳光温暖。
10. 人语:人类的声音。这里指黄莺的叫声听起来像是人在说话。
11. 草际:草地边缘。
12. 药香:草药的香气。这里指春风吹来的香气来自草地上的草药。
13. 疑:疑惑。
14. 江头:江边。
15. 佳句:优美的诗句。
16. 为君:为您,指诗人为自己寻找佳句。
17. 寻取:寻找。
18. 茫茫:模糊不清。这里指找不到好的诗句。
去完善
赏析
《春日郊外》是宋诗人唐庚的一首描绘春天郊外风光的诗词。开篇两句“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描述了在繁华的都市中,人们还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但在城郊,榆树和槐树已经呈现出一片金黄的景象,这种对比使人们对春天的脚步有了更深的感受。接下来的诗句“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则描绘了远山的雪景,以及河边垂柳倒映在水中的景象,展现了春天大自然的美丽。
紧接着的“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气息:阳光明媚,黄莺在枝头欢歌,仿佛在与人交谈;风吹过草地,带来了阵阵药草的香气,使得整个春天更加富有生机。最后一句“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美景中寻找优美的诗句,但却难以找到合适的词句来表达眼前的景象,这也恰恰说明了春天的美好是无以言表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日郊外》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唐庚创作于公元1159年前后。
在这一年里,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动,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战火纷飞。尽管身处乱世,但唐庚仍然在春暖花开的春日来到郊外踏青,用诗歌记录了这个特殊的时期。
唐庚是个典型的士人形象,他既有治世之才,又深谙民情。他在这次游历过程中看到了人们在战乱中的困苦生活,深感痛心疾首。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春日的景象,但诗中的情感却是深重的,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未来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