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即便寄出家书也常常无法送达,更何况现在战火仍未停息。

去完善
释义
戍鼓:驻防军队击打的更鼓;断人行:指宵禁后行人稀少。

去完善
赏析
开篇以"戍鼓"和"雁声"勾勒出一幅凄凉的边塞秋景图,渲染出战乱时期肃杀凝重的氛围。颔联借景抒情,通过白露、明月等意象,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颈联直抒胸臆,道出兄弟离散、家园破碎的悲痛。尾联则进一步深化主题,以家书难达、战事未休,展现乱世中人们饱受离别之苦的现实。
整首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层次分明却又浑然一体。尤其是"月是故乡明"一句,既写出游子思乡的普遍情感,又暗含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759年,正值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时期。在这个阶段,战火蔓延全国,民不聊生,山河破碎。
在这个时期,杜甫的生活也颇受动荡时局的影响。他与家人离散,长期流浪在外,在战乱中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体验中,杜甫深刻地感受到了百姓疾苦,见证了国家灾难,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家庭因为战乱而离散,人们饱受战争带来的苦难。在这样的环境中,杜甫通过《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家人和亲人们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在这乱世中的共同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