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之十首次诗 其四
十五游方今五十,久将孤锡挂山林。
平生不作可怜色,是事但求无愧心。
陌上春回青草暖,天涯人去碧云深。
满园风滚梅花雪,更有幽禽弄好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今我已经年过半百,却仍愿像古代的隐士那样,独自隐居在山林之间。
我这一生从未有过哀怜的神情,无论遇到什么事,只求自己的良心无愧。
春天的气息逐渐回暖,大地开始复苏,而我的朋友们已经离去,只留下那遥远的天边和深厚的白云。
整个花园都被风吹起的梅花雪覆盖,更有那些栖息在林间的鸟儿传来悦耳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游方":本指僧人外出传教,这里借指游学、远游四方。
2. "孤锡":亦作“孤锡”,即僧人的锡杖。这里是指诗人自己独自在山林间生活。
3. "是事":每件事;事事。
4. "碧云深":形容远离家乡,路远天遥。
5. "梅花雪":喻梅花盛开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十五游方今五十”开篇,开门见山地讲述了诗人五十年的漂泊经历,这其中充满了沧桑和岁月感。接下来,诗人用“久将孤锡挂山林”传达出自己在山水之间的寄情,以及他坚定的信仰和对生活的执着。
在“平生不作可怜色,是事但求无愧心”这两句中,诗人透露出一种硬朗的个性,宁愿保持清高的姿态,也不去讨好世俗。同时,这也是诗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凡事都要做到心安理得。
“陌上春回青草暖,天涯人去碧云深”则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思考。万物复苏、绿意盎然的春天里,诗人却思量着远离尘世的人们,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的深思熟虑。
最后两句“满园风滚梅花雪,更有幽禽弄好音”则以生动的画面诠释了春天的美好。诗人描绘了园中风起时,梅花的花瓣如雪般飘落,与此同时还有悠扬的鸟鸣声回荡在耳边,给人以深刻的视觉与听觉享受,呈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前之十首次诗 其四》,是明朝诗人释行海所创作的。释行海原名蔡毅,生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496年),江苏苏州人。他是著名的文人、政治家、改革家,官至户部尚书,封光禄大夫。由于他性情豪放,善于吟咏,于是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篇,其中尤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最著名。
这首《前之十首次诗 其四》创作于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这一年对于释行海来说是颇为重要的。一方面,他在政治上崭露头角,成为朝廷的重臣;另一方面,他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广泛认可,被誉为江南才子。然而,就在这一年,他的父亲病逝,使他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明朝正德年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朝政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行海积极参政议政,力图改革政治,改善民生。然而,他的努力并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反而遭到了排挤和打击。这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愤懑和不平之感,这种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