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渡口
寂寞横塘路,新篁覆水低。
东风潮信满,时雨稻秔齐。
寡妇共租税,渔人逐鼓鼙。
慙无卓鲁术,解印谢黔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孤独的小径穿越池塘,竹子在新水的岸边摇曳。
春天的信风带来满满的信息,春雨滋润着稻谷与禾苗。
寡妇们分担着租金和税务,渔夫们紧跟着鼓声和号角。
我惭愧自己没有出众的能力,只能解开官印向百姓辞别。
去完善
释义
1. 横塘:指南京附近的一座古桥,也是这里南浦渡口的别称。
2. 新篁:指新长的竹子。
3. 东风:春风,即温暖湿润的东南风。
4. 潮信:指的是江水的涨落情况,如海潮信息。
5. 时雨:适时而至的雨,也就是春雨。
6. 粳:水稻的一种,米质较粗,一般适合煮粥。
7. 嫠妇:寡妇。
8. 鼓鼙:战鼓。
9. 卓鲁术:形容治理国家的才能,源于古代的名臣卓茂和公仪休。
10. 解印谢黔黎:解印,辞官的意思;黔黎,百姓,此处的意思是辞官归隐,向百姓告别。
去完善
赏析
《南浦渡口》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南浦渡口的所见所感。首联“寂寞横塘路,新篁覆水低”,描绘出横塘路的寂寥景色和新生竹子在水面摇曳的低矮姿态。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颔联“东风潮信满,时雨稻秔齐”,形象地描绘了春汛来临时,江潮汹涌的景象和及时春雨滋润稻田的景象。这种景象象征着丰收的希望和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颈联“寡妇共租税,渔人逐鼓鼙”,则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贫困现象:寡妇共同承担租税的压力,渔民在风雨中追逐生计。这些景象揭示了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尾联“慙无卓鲁术,解印谢黔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愧疚之情。他认为自己没有像古代贤人那样治理国家的才能,所以决定辞去官职,回归百姓之中,与他们同甘共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浦渡口》是唐代诗人李嘉祐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南浦渡口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在此地的离别之情。以下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诗人李嘉祐任职于扬州,担任监察御史。这一时期,他经常外出巡视,来往于各地。在一次巡视途中,他在南浦渡口停留,看到了美丽的江景和渡口繁忙的景象,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唐朝社会繁荣,交通发达,渡口是人们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南浦渡口位于长江边,江水滔滔,江风吹拂,岸边绿树成荫,船帆飘飘,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诗人置身于这美好的环境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无常。
此时,李嘉祐的个人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的好友、文学家杜甫即将离开扬州,前往别处。临别之际,他们在南浦渡口相聚,互诉衷肠,表达了对彼此的思念之情。诗人有感而发,将离别的愁绪和对友情的珍视融入到了这首诗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