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刘文饶题绝尘亭诗
斜斜远树绕江头,十里平波似不流。
更欲寻源穿窈窕,一蓑烟雨羡渔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远地望向江边,倾斜的树木围绕着,十里的平静水面仿佛静止不动。
我想要探寻水的源头,穿过幽深的竹林,披着烟雨,羡慕那江上的渔船。
去完善
释义
1. "斜斜远树":指曲折蜿蜒的江水岸边,树木生长方向不一致,看起来较为随意的状态。这里的"斜"为形容词,表示倾斜、歪斜的样子。
2. "江头":江边,靠近江河的地方。这里特指作者所处位置,即在江的源头附近。
3. "十里平波似不流":描述宽阔平静的江水表面,仿佛静止不动。其中"十里"形容距离宽广,"平波"指的是水面平坦无波浪,"似不流"则是反衬手法,实际上江水是流动的,只是波动微小,给人感觉像静止。
4. "更欲寻源穿窈窕":想要进一步探寻河流的源头,穿过幽深、曲折的山路。其中"更欲"表示进一步的行动意愿,"寻源"意指寻找河流源头,"穿窈窕"是指穿越山林深处,其中"窈窕"形容深远、幽静的环境。
5. "一蓑烟雨":烟雨蒙蒙的景象中,有一位穿着蓑衣的渔夫。其中"一蓑"代指一个披着蓑衣的人,即渔翁;"烟雨"是指像烟雾那样的细雨。
6. "羡渔舟":表达了作者对渔夫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之情。"羡"意为羡慕,"渔舟"代表捕鱼的小船,象征着渔夫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斜斜远树绕江头”开篇,描绘了一幅江头远景图。诗人通过对远树的描绘,展现了江头的辽阔与深邃,同时也暗示了空间的延伸,为后续诗句的展开营造了宽广的背景。接下来的“十里平波似不流”一句,诗人通过对江面的描述,强调了江水平静的特点,进一步突出了江水的浩渺与无垠。同时,这里的“似不流”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寓意着生活的宁静和平淡。
在诗的后两句中,“更欲寻源穿窈窕,一蓑烟雨羡渔舟”,诗人表达了想要寻找水源、深入自然的愿望。他通过“穿窈窕”的动作,展现了探寻过程中的艰辛与执着。而“一蓑烟雨羡渔舟”则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将自己置身于烟雨迷蒙的江面上,羡慕渔夫那种与世无争、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总的来说,这首诗借由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次韵刘文饶题绝尘亭诗》是宋代诗人郭印所作。在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至皇祐元年(1049年)间,也就是郭印在京城担任闲职的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这首诗歌。
在这个时期,郭印经历了人生的高峰和低谷。一方面,他在朝廷任职,有机会接触皇室权贵,这为他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由于时局动荡、宦海沉浮,郭印也尝尽了人情冷暖。他在这期间创作了许多抒发个人情感和政治抱负的诗篇,既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这个时代,宋朝社会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然而,政治上的腐败和腐化现象也十分严重,官僚集团内部的斗争激烈,导致朝政混乱,民生疾苦。郭印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文人,对这些问题深感痛心,因此在创作这首诗歌时,他借用了“绝尘亭”这个象征脱离尘世纷扰的意象,表达了希望自己能超脱世俗纷扰,保持高洁品质的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