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追和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粘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年的得意之人,如今已隐居田园。再次来到吴地,时已至三伏季节,依然可见那五湖的美景。耳边传来风波声,感叹功名的虚浮不定,不知何处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令人惆怅,对故乡心怀忧虑。
梦中回到故土,挥手抹去老泪,走向江南大地。往昔豪情壮志仍在心头,犹如高耸入云的大楼。头发稀疏,双鬓染霜,孤独度过漫漫长夜。一场大雨,带来喜悦,倾听雨滴敲击瓦片的声音,仿如河流在倾诉心事。雄心壮志仍在心中燃烧,但愿它能随江河流水奔腾不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举首钓鳌客:指求取功名的读书人。鳌,传说中的海中大龟。这里比喻得到巨大成功的人。
2. 削迹种瓜侯:指避开官场纷扰而从事农耕的隐士。“削迹”指隐藏踪迹;“种瓜侯”源自东汉隐士梁鸿的故事。
3. 三伏:三伏天,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
4. 行见:将要见到。
5. 五湖:此处代指太湖一带的江南水乡。
6. 耳畔风波摇荡:形容政坛上的纷争变化。
7. 身外功名飘忽:意谓人生的功名难以把握。
8. 何路射旄头:表示对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忧虑。旄头,星名,古人认为旄头星主战争。
9. 孤负男儿志:辜负了男子的壮志。
10. 怅望故园愁:惆怅地回望故乡,心生忧愁。
11. 梦中原:梦中回到中原地区。
12. 挥老泪:挥洒着老年的泪水。
13. 南州:南方地区。
14. 元龙湖海豪气:元龙,陈登的字,他曾经发出“但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言论。这里借陈登的自白来抒发作者的感慨。
15. 百尺卧高楼:借高楼表达作者豪放不羁的性格。
16. 短发霜粘两鬓:形容头发花白。
17. 清夜盆倾一雨:形容大雨滂沱的夜晚。
18. 瓦鸣沟:屋檐的流水声。
19. 犹有壮心在:表示内心依然有着壮志豪情。
20. 付与百川流:让壮志如滔滔江水那样永恒不息。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词作。上阙以“钓鳌客”和“种瓜侯”的比喻,描绘出作者曾经的豪放与洒脱。然而现实却如风波飘摇,功名更是虚无,这使得他感叹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惆怅地望着故乡。下阙回忆昔日的雄心壮志,但时光已逝,白发苍苍,岁月如梦。在这样一个夜晚,听到瓦片上的雨滴声,仿佛有一种力量在鼓舞着自己。尽管英雄老去,但他的壮志仍在心中激荡,期待着未来的机遇。全词情感深沉,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追和》是南宋著名词人张元干的一首词。据考证,这首词大约创作于公元1140年左右,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初立之际。在这段时间里,中原大地战乱频发,人民生活困苦,词人的心境也颇为沉重。
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元干在面对家国之痛时所展现出的深深忧虑。作为一个心系天下的文人,他通过抒发个人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张元干在词中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这也是他在乱世中寻求慰藉的一种方式。
此外,张元干所处的时代,正是民族矛盾日益加剧的时期。金兵的侵略使得北宋灭亡,南宋初年又面临着如何收复失地、重振国威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元干的词作无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