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莫问华簪发已斑,归心满目是青山。
独上层城倚危槛,柳营春尽马嘶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要问头上的簪子已经花白,我内心想要回归的是那满眼都是青翠山色的地方。独自登上高耸的城墙,倚靠在危险的栏杆旁,春天即将结束,柳絮飘散,战马仍在悠闲地嘶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华簪:即簪花,古代仕女头上插戴的花饰。这里代指年华。
2. 斑:斑点、斑点状。
3. 归心:思归之心。
4. 层城:古代分封的诸侯王城的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因此有"层城"之称。这里的层城一般认为是泛指京城或者大城市。
5. 危槛:高处的栏杆。
6. 柳营:西汉周亚夫屯军细柳,后人因此以"柳营"作为军营的代名词。这里是形容军容整齐。
7. 马嘶闲:马儿在春天里悠闲地嘶鸣。
去完善
赏析
《春望》一诗以感叹岁月沧桑开篇,“莫问华簪发已斑”寓意诗人面对人生的阅历和沉淀,尽管头发已经斑白,但心中却洋溢着一份从容与淡泊。接下来,作者以“归心满目是青山”传达了期望摆脱纷扰俗世,回归自然的心境。
转而在后半部分,通过描述登上层城、倚着高楼危槛眺望远方,展现了自己高远的视野。结尾处,“柳营春尽马嘶闲”更在表达柳絮飘散的暮春时节,战马仍在宁静地嘶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全诗充分展示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之余,仍挂念国家的壮志豪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望》是唐代诗人羊士谔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朝贞元年间(785年-805年)。
此时,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国家仍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战争的创伤尚未痊愈,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羊士谔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墨客,以诗歌为载体,表达了对战争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同情。
羊士谔在青年时期便已显露出非凡的文学才华,但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他曾在京城长安居住多年,亲眼目睹了战乱的惨烈景象和人民生活的艰辛。因此,他在《春望》中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期盼和平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