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郭驸马大安山池
马嘶芳草自淹留,别馆何人属细侯。
仙杏破颜逢醉客,彩鸳飞去避行舟。
洞箫日暖移宾榻,垂柳风多掩妓楼。
坐阅清晖不知暮,烟横北渚水悠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马儿在绿草地上悠闲地嘶鸣,不知道谁在这里修建了精致的住所。春光中,人们欣赏着满树的杏花,有些已经盛开如笑脸迎接醉了酒的人;偶然有色彩斑斓的鸳鸯掠过水面,又快速飞离小船。阳光正好,吹洞箫的人们搬到向阳的地方,垂柳婆娑,隐藏了那些建筑的风情。就这样,不知不觉到了黄昏,远处的烟雾笼罩在水面上,流向远方。
去完善
释义
1. 马嘶:马的嘶鸣声。
2. 淹留:停留。
3. 别馆:临时的住所。
4. 细侯:古代对年轻女子的尊称。这里可能指的是公主。
5. 仙杏:指美丽的杏花。
6. 破颜:形容笑容灿烂。
7. 彩鸳:五彩斑斓的鸳鸯。
8. 洞箫:古洞中的箫声。
9. 日暖:阳光明媚的天气。
10. 宾榻:招待宾客的床榻。
11. 垂柳:低垂的柳树。
12. 风多:风吹得多。
13. 妓楼:青楼,古代供歌舞表演的女子居住的楼房。
14. 坐阅:坐着看。
15. 清晖:清澈的光辉。
16. 暮:傍晚。
17. 烟:烟雾。
18. 北渚:北方的小洲。
19. 水悠悠:水流悠长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游赏驸马郭大安山池的美景,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了一幅宁静的画卷。诗人通过“马嘶”、“别馆”、“仙杏”、“彩鸳”等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山池的风貌和生机。而“洞箫日暖”、“垂柳风多”则传递出诗人在此环境中内心的愉悦与恬静。末句“烟横北渚水悠悠”为画面注入一种深远宁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一片宁谧的世界。整首诗节奏流畅,富有动感,意境优美,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郭驸马大安山池》是唐朝诗人羊士谔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正值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在诗歌背后,羊士谔作为一位文人墨客,仕途坎坷,曾两度被贬谪至江南地区,辗转多地。
唐德宗贞元年间,中原地区历经战乱,国家政治稳定但经济状况逐渐萎靡。羊士谔的故乡长安受到战火波及,加之个人宦海浮沉,使得他在这一时期作品中表现出对安宁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首诗描绘了驸马郭大安的山池风光,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逃离世俗纷扰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