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夜听琵琶三首

标题包含
夜听琵琶三首
掩抑危弦咽又通,朔云边月想朦胧。 当时谁佩将军印,长使蛾眉怨不穷。 一曲徘徊星汉稀,夜兰幽怨重依依。 忽似摐金来上马,南枝栖鸟尽惊飞。 破拨声繁恨已长,低鬟敛黛更摧藏。 潺湲陇水听难尽,并觉风沙绕杏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压抑的琴弦弹奏出悲凉的曲调,月光下,北方边境的景象显得迷蒙而苍茫。 谁能想到曾经那位英勇的将领,他的离去却让那些美人儿常年的哀怨不已。 曲子宛如流星划过银河,夜色中兰花散发着浓郁的忧伤,令人无法忘怀。 突然间,仿佛有嘈杂的锣鼓声响起,南边的枝头上的鸟儿都被惊吓地飞走了。 随着鼓点密集,那种哀愁之感愈发浓郁,女子低头皱眉,更显柔弱可怜。 流水潺潺,那悲伤的音乐似乎永无止尽,就像风吹沙落,围绕着古屋的梁木。
去完善
释义
1.掩抑:压制、压抑。这里形容琵琶声音的起伏变化。 2.危弦:高亢的弦音。 3.咽又通:形容音乐时而沉咽时而通畅。 4.朔云:北方的云。 5.边月:边境的月光。 6.朦胧:模糊不清。 7.将军印:古代武官的印章,这里指代武官职位。 8.蛾眉:指女子,这里借指被抛弃的女子。 9.怨不穷:哀怨不断。 10.一曲:一首曲子。 11.徘徊:缓慢行进的样子。 12.星汉:银河。 13.稀:稀少,指星星稀疏。 14.夜兰:夜晚的兰花。 15.幽怨:深沉的哀怨。 16.重依依:形容怨恨深重。 17.摐金:敲击金属的声音。 18.上马:骑马上路。 19.南枝:南方的树枝。 20.栖鸟:栖息的鸟儿。 21.惊飞:受惊而飞走。 22.破拨:弹奏琵琶的手法之一。 23.繁:繁多。 24.恨已长:怨恨已经加深。 25.低鬟:低头,表示羞涩或害羞。 26.敛黛:收敛眉头,表示愁苦。 27.摧藏:内心悲痛无法自制。 28.潺湲:水流缓缓流淌的样子。 29.陇水:流经甘肃的渭河支流。 30.听难尽:难以听完。 31.并觉:同时感到。 32.风沙:大风中的沙尘。 33.绕杏梁:环绕着用杏木制成的房梁。
去完善
赏析
这两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聆听琵琶演奏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和对音乐的独到领悟。在第一首诗中,诗人以“掩抑危弦咽又通”来形容音乐的起始,暗示着音乐的紧张与舒缓交替出现。接下来的两句则将音乐形象地比喻为“朔云边月”,意味着音乐带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引发人们的无限想象。 第二首诗中的“一曲徘徊星汉稀”一句,描述了音乐的旋律如同银河般流淌,给人以无尽的回味。紧接着的“夜兰幽怨重依依”则体现了诗人从音乐中感受到的深重的哀愁。而“忽似摐金来上马,南枝栖鸟尽惊飞”则是以形象的描绘,表现了音乐的震撼力,仿佛是金戈铁马之势扑面而来,令树上的鸟儿都感到惊慌失措。 第三首诗中,“破拨声繁恨已长”写出了琵琶弹奏时手指与弦之间复杂而紧密的接触,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情感表达。而“低鬟敛黛更摧藏”则展现了演奏者内心的波动,她的神情由羞涩转为悲伤,让人感到她的忧伤难以名状。最后两句“潺湲陇水听难尽,并觉风沙绕杏梁”则通过描绘环境的荒凉,表现了音乐所传达的哀怨之情深入人心,让人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听琵琶三首》是唐朝诗人羊士谔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组诗篇共三篇,描绘了作者在夜阑人静之时聆听琵琶弹奏的情景和感受。这首作品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音乐的繁荣发展和人们对音乐的热爱。下面我们来探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首先,这组诗篇的创作时间为唐宪宗时期(805-820年),这是唐朝的中期阶段。此时国家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繁荣,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个时期,音乐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乐师和歌手在宫廷和社会上都有广泛的影响,如唐玄宗时期的杨贵妃、安禄山等,他们都擅长演奏琵琶。 其次,在这个时期,羊士谔作为一个有才华的文人,他的作品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在朝中担任一些小官职,但并未得到重用。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反映在他的一些作品中,如《夜听琵琶三首》中的“曲终泪沾巾”等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音乐、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唐宪宗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人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化艺术的创作中去。当时的音乐活动非常活跃,无论是宫廷宴会还是民间集会,音乐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种氛围下,羊士谔创作了《夜听琵琶三首》,通过描绘音乐的美妙和自己的感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音乐风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