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小园即事
萧条梧竹下,秋物映园庐。
宿雨方然桂,朝饥更摘蔬。
阴苔生白石,时菊覆清渠。
陈力当何事,忘言媿道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凄冷的梧桐和竹林间,秋天的景色映照着院落。
夜里刚下过一场秋雨,桂树焕然一新;早晨挨饿的肚子,更想去采摘些蔬菜果腹。
阴暗的角落里生长着青苔,野菊覆盖了清澈的小溪。
我该尽力做些什么呢?沉默无言,面对道家经书感到惭愧。
去完善
释义
1. 萧条:这里指草木凋零的景象。
2. 梧竹:梧桐和竹子,是秋天常见的植物。
3. 宿雨:昨夜的雨。
4. 朝饥:早晨的饥饿感。
5. 阴苔:阴暗处的青苔。
6. 白石:白色的石头,这里指庭院中的石头。
7. 时菊:应时的菊花,这里是说秋天的菊花。
8. 清渠:清澈的水渠。
9. 陈力:尽自己的能力。
10. 忘言:沉默不语,无言以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里的小园景象和诗人闲暇的生活片段,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眷恋和内心的宁静。诗人以“萧条梧竹下”开篇,展现了秋天萧瑟的氛围,然而在这萧条之中,秋物却显得格外鲜明,如梧竹、桂树、蔬菜等,它们在诗人的眼中成为了这个秋天的象征。接下来的“宿雨方然桂,朝饥更摘蔬”则描述了诗人在秋雨之后采摘桂花的情景以及清晨为填饱肚子而摘下蔬菜的行为,表现了诗人简朴而宁静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阴苔生白石,时菊覆清渠”则是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精细观察,苔藓覆盖的白石和时时绽放的菊花都是诗人生活的背景。最后两句“陈力当何事,忘言媿道书”表明了诗人对世事的态度,他没有具体地谈论自己的才能应该用在哪里,而是选择了默默地接受这一切,对道德与知识的追求使他感到内心满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物和生活场景,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同时也透露出了他那静谧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永宁小园即事》是唐朝诗人羊士谔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是唐朝鼎盛时期的尾声,也是由盛转衰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羊士谔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都深深地影响了他诗歌的创作。他在朝廷任职,但因种种原因受到了排挤和贬谪。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来到永宁这个小园,感叹人生的无常,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的诗篇。
同时,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也影响了羊士谔的诗歌创作。唐朝前期,国家繁荣昌盛,社会稳定,文人墨客们崇尚道教、佛教等哲学思想,追求个性解放和心灵自由。然而到了天宝年间,唐朝逐渐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羊士谔的诗歌中也反映出这种时代的变化和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