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对雨
南馆垂杨早,东风细雨频。轻寒消玉斝,幽赏滞朱轮。
千里巴江守,三年故国春。含情非迟客,悬榻但生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方的馆内柳树早早发新芽,春风和细雨频繁交替。微寒渐消酒杯暖,闲适欣赏令车马驻足。
在这遥远的巴江之地守护千里疆土,已离家三年的春天。满怀深情并非怠慢来客,只是这客房久未有人住已然落尘。
去完善
释义
1. 南馆:南方的官署或驿馆。
2. 垂杨:下垂的杨柳枝条。
3. 东风:指春风。
4. 细雨频:细雨频繁。
5. 轻寒:轻微的寒冷。
6. 玉斝:玉制的酒杯,这里代指美酒。
7. 幽赏:欣赏宁静美好的景色。
8. 朱轮: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代指车马。
9. 巴江:指长江上游重庆一带。
10. 故国:指诗人家乡。
11. 含情:怀有感情。
12. 迟客:留客。
13. 悬榻:挂起床榻,表示接待客人。
14. 生尘:积满尘土,表示久未使用。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南馆垂杨早,东风细雨频”,通过描绘春天来临的情景,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早春时节,垂柳早早地绿了,东风频繁吹来,带着细细的雨丝。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早春的特色,为全诗奠定了轻柔、宁静的氛围。
颔联“轻寒消玉斝,幽赏滞朱轮”,描述了在这样一个早春的日子里,人们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景致,一边品尝美酒。尽管微寒尚未完全消退,却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享受。诗人通过对比轻寒与美酒的温暖、静止的车轮与流动的观赏,表达了人们在自然美景面前的情感波动。
颈联“千里巴江守,三年故国春”,抒发了诗人在远离家乡的巴江担任地方官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即使相隔千里,对故乡的春天仍记忆犹新,这更加重了思乡之情的分量。这里的"守"字暗示了诗人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体现了他的忠诚与担当。
尾联“含情非迟客,悬榻但生尘”,表明诗人虽然想念故乡,但他并没有因为思念而怠慢客人。他将房间打扫干净,随时欢迎朋友的到来。诗人这种待客热情的态度,使他在感情与职责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早春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致的喜爱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还表现出了他作为地方官的责任担当和待客热情。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早春对雨》是唐朝诗人羊士谔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正值唐王朝政治逐渐稳定、经济逐步复苏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羊士谔作为一位文人官员,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曾因为直言不讳而被贬谪,但在唐宪宗即位后,他得到平反,并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的言行。在这段时间里,羊士谔深感为官之责任重大,同时也感受到了朝廷对于人才的重视。这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羊士谔所处的时代,唐朝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虽然之前经历了安史之乱等战乱,但随着唐宪宗的励精图治,国家开始走向繁荣。在这个过程中,文人士大夫们积极参与政治,关注民生,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羊士谔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