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师说

标题包含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查看更多
九哥哥真浪漫
去完善

译文
李家的孩子李蟠,十七岁,喜欢古文,对六艺的经典著作都广泛涉猎,不受世俗束缚,前来跟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够践行古人尊师重道的精神,于是写下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九哥哥真浪漫
去完善
释义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经传:儒家经典的正文及其注释。
九哥哥真浪漫
去完善
赏析
《师说》是一篇气势磅礴、逻辑缜密的议论文。文章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明确指出老师的作用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接着,作者通过对比古今对待师道的态度,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揭示了师道沦丧带来的严重后果。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师道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痛陈当时社会对师道的轻蔑态度,并分析其危害;第三部分引用孔子的事例进一步论证“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表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观点。 整篇文章语言简练有力,论据充分,结构严谨,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针对性。特别是结尾处,通过对李蟠的勉励,再次强调了尊师重道的主题。这种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九哥哥真浪漫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德宗贞元年间,韩愈任职国子监四门博士期间写下这篇传世名作。当时士大夫阶层普遍轻视师道,耻于求学问道,导致社会风气日渐浮躁虚华。韩愈目睹此景,深感忧虑。恰逢十七岁的李蟠虚心向学,不拘泥于时俗,韩愈甚为嘉许,遂作《师说》以赠。文章既是对后学的勉励,更是对当时士林风气的针砭。韩愈以古文运动倡导者之姿,力倡尊师重道,强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教育理念,展现出一代文宗的担当与远见。
九哥哥真浪漫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