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

标题包含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
绿原青垅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 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吕温(772年-818年),字和叔,唐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吕渭曾任礼部侍郎,母亲韦氏则是唐玄宗的女儿。 吕温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绿色的田野和青翠的田埂渐渐变成了尘土,汲取清水,重新开垦田地,每天都有新的面貌。四月的春天里,带着花朵移植芍药,不知道那些担忧国家的人如今在哪里。
去完善
释义
绿原:平原的绿色田野。 青垅:田埂上的青苗。 汲井:从井中取水。 带花:带着花朵。 移芍药:迁移芍药花。 忧国:为国家担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时局的关切之情。首句“绿原青垅渐成尘”描绘了干旱的情景,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艰辛;次句“汲井开园日日新”则表现出在艰难环境中,仍有勤劳努力的人们坚持劳作的精神风貌。三、四句“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更是以牡丹花的移栽这一富有人间烟火气息的事件为切入点,流露出诗人的忧虑与感叹:在这民生多艰的时刻,那些不关心国家兴亡的人,难道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吗?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生动,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是唐代诗人吕温的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这首诗歌描绘了当时严重的旱灾和权贵们奢侈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在创作这首诗时,吕温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直到四十六岁才中进士。然而,他并未因此放弃,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吕温写下了这首《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 贞元十四年,正值唐朝中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吕温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权贵的讽刺。他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旱灾与权贵们的奢侈生活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批判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