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叔夏水仙时见於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
为花求偶岂全无,格与山礬姊弟如。
我已冥心芗泽观,何须江水对轩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为了让花儿找到伴侣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就像山矾的兄弟姐妹一样排列整齐。我已经默默地关注着香气和水质,又何必在乎是否面对着江河呢?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如下:
1. 为花求偶:指水仙花的繁殖方式。在这里,“求偶”用来比喻水仙花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2. 格:这里是品质、品性的意思。
3. 山礬:即山矾树,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开白色花朵。这里用来与水仙花相对比。
4. 姊弟如:表示水仙花和山矾树的品质相似,如同姊妹一样。
5. 冥心芗泽观:表示用心去观察和理解水仙花的香味和形态。
6. 轩渠:意思是高大宽敞的房屋。这里用来形容房屋的环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水仙花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首句“为花求偶岂全无”,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花朵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花卉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接着,诗人将水仙比作山矾的姊弟,强调了两者的相似之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水仙的独特见解。在诗人的眼中,水仙如同山矾一样,具有清雅脱俗的气质。
接下来,诗人以自我视角叙述,表达了对自己在水仙面前沉浸于香气之中的心境。诗人以“冥心芗泽观”描绘出自己在欣赏水仙时的投入状态,突显了水仙花的魅力。紧接着,诗人通过反问“何须江水对轩渠”,表达了在欣赏美丽的水仙花时,无需过多的外部因素来衬托,单纯地感受水仙的美丽就足以让人陶醉。整首诗借水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和叔夏水仙时见於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是南宋诗人胡寅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45年前后,此时正是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金、宋对峙的历史阶段。
在那个时候,胡寅正值青年时期,他出生在浙江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胡寅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后成为了一名博学多才的文人。他曾在临安(今杭州)担任官员,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有着广泛的交往。
在这个时代,南宋王朝虽然偏安江南一隅,但文化发展依然繁荣。文人墨客们热衷于探讨文学、哲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学问,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下,胡寅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切磋文学技艺。他们经常在宣卿这样的名士家中聚会,谈论诗文,欣赏花卉,生活得颇为惬意。
诗中的“叔夏”是胡寅的一位朋友,他在一次聚会中发现了一株美丽的水仙花,于是折下一枝带回家欣赏。胡寅得知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和叔夏水仙时见於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这首诗表达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