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卢家的少妇在郁金堂里独自忧伤,燕子成双在房梁上筑巢。
九月的秋风催促落叶,十年的征战让她思念起远在东边的辽阳。
白狼河北的丈夫已经失去联系,丹凤城南的夜晚漫长又孤独。
有谁能够理解她的忧愁,为何只有她承受这份寂寥?更无奈的是,明月还要继续照亮她那忧伤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卢家少妇:指少妇的丈夫是卢姓人家。
2. 郁金堂:用郁金涂抹的厅堂,这里用来形容华丽优雅的环境。
3. 海燕双栖:比喻夫妻团聚。海燕,即燕子。
4. 玳瑁梁:用玳瑁装饰的屋梁,形容豪华的房屋。
5. 寒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石,这里借指捣衣的声音。
6. 木叶:树叶。
7. 辽阳:古代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这里代指边疆战场。
8. 白狼河:古代辽东的一条河流,这里也代指边疆地区。
9. 丹凤城:古代京城长安的别称。
10. 流黄:黄绿色的绢布,这里指窗纱。

去完善
赏析
《独不见》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卢家少妇的孤独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句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等,展现了卢家少妇孤独的身影和思念远方的丈夫的心情。同时,诗中的“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等词句,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不幸和家庭破碎的痛苦。
最后两句“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诗人以月亮的明亮反衬卢家少妇的孤独与哀伤,使情感更加深沉。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乱时代人们内心的痛苦,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独不见》是初唐著名诗人沈佺期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初唐时期,约公元705年左右。这一时期的沈佺期正处于政治生涯的低谷,他曾因触犯武则天而遭受贬谪。然而,这段时间的经历也让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初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人士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主流。然而,科举考试的竞争激烈,许多士子在追求功名利禄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沈佺期自己就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虽屡遭磨难,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才华和抱负,这也是他在这首诗中所传达出的信念。
此外,这一时期正值唐代社会的转型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人通过对自身经历的描绘,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和社会风貌,使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