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木亭诗
寒威折青阳,云雨作朝暮。
槎牙粲新绿,寂历晴川树。
时至物皆春,岂在云间露。
之人止亭上,笑歌谁与晤。
睠此荣与华,我亦知嘉孺。
来游对溪山,识取亭中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寒冷的风摧残着青绿色的草木,云朵和雨水每日朝起暮落。山川树木在新绿的点缀下参差错落,晴天时更显寂寥。四时更替万物复苏,又岂会依赖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露水呢。有人停留在亭子上,唱着笑着,却不知能与谁对话。看这些繁花和胜景,我也知道它们的美好。来这里游玩,欣赏溪水和山色,了解亭子中的乐趣。
去完善
释义
《欣木亭诗》注释如下:
1. 青阳:指春天。
2. 槎牙:参差不齐的样子。
3. 粲:鲜艳明亮的样子。
4. 寂历:孤寂冷落的样子。
5. 时至:指季节到来的时候。
6. 止:停驻。
7. 睠:顾念;回首。
8. 荣与华:荣耀与繁华。
9. 嘉孺:美好的事物。
10. 对溪山:面对溪水与山峰。
11. 识取:领略;领会。
去完善
赏析
薛季宣的《欣木亭诗》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诗歌。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开头两句“寒威折青阳,云雨作朝暮”,描述了春天的天气变化,表现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接下来的“槎牙粲新绿,寂历晴川树”,形象地描绘出树木在新绿中生长的情景,以及阳光照耀下的大地。
第五句“时至物皆春,岂在云间露”,揭示了万物生长的规律,表达了诗人的哲学思考: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不必过于执着于外在的表现。接下来的“之人止亭上,笑歌谁与晤”,描绘了诗人站在亭子上的轻松心态,以及他超脱世俗纷扰的精神境界。
第九句“睠此荣与华,我亦知嘉孺”,表明诗人对待荣华富贵的态度,他明白这些不过是过眼烟云,不值得过分追求。最后两句“来游对溪山,识取亭中趣”,则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享受生活的乐趣。整首诗层次分明,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欣木亭诗》是南宋诗人薛季宣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置身于欣木亭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作背景如下:
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此时,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但国家仍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以诗文抒发爱国情怀和对美好家园的眷恋。
薛季宣(1134-1173年),字士龙,号艮斋,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薛徽言是南宋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薛季宣在文学、史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在南宋时期,文人墨客常常通过游山玩水、品茗赋诗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薛季宣也不例外,他在一次游览山水时来到了欣木亭。在这里,他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了宁静祥和的氛围。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欣木亭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