鸂鶒
溪𪀸沧江外,雌雄万里心。浪花浮彩翠,烟雨弄清音。蓼岸无端艳,莲塘底处寻。鸳鸯谁著色,知误几金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曲折蜿蜒的溪流之外,是有着强烈情感的两颗心,它们距离遥远,却心意相通。浪花在水中翻滚,犹如五彩斑斓的翡翠般闪耀,烟雨迷蒙,仿佛洗涤着世间的噪音。岸边蓼草鲜艳无比,莲花池塘深处隐藏着一种神秘的美感。那对悠闲自得的鸳鸯,是谁给予了它们这般美丽的色彩?又有多少人误以为它们是金子的化身呢?
去完善
释义
1. 溪𪀸:这里指白鹭。𪀸,古同“鹢”,一种水鸟,即鹢鹭。
2. 沧江:即长江。因江水青苍而得名。
3. 彩翠:斑斓的羽毛。
4. 烟雨:烟霭中的细雨。
5. 清音:清脆悦耳的声音。
6. 蓼岸:开满蓼花的岸边。蓼,草本植物,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花小,白色或浅红色,生长在水中或阴湿地。
7. 底处:何处。底,哪里。
8. 鸳鸯:水鸟,雄的羽毛鲜艳,雌的羽毛暗褐色,嘴扁而长,善于游泳和潜水,常雌雄一起活动。
9. 着色:用颜色描绘。
10. 知误几金针:意思是知错能改是好事。金针,传说中能使盲人复明的宝物,比喻宝贵的教导。
去完善
赏析
《鸂鶒》是南宋诗人薛季宣的一首描绘江上水鸟鸂鶒的诗作。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观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和谐美丽的江上风景画。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溪𪀸沧江外,雌雄万里心”,描述了鸂鶒在江水中的悠闲生活,表现了它们悠然自得的心态。诗人以“万里心”来形容鸂鶒的心境,赋予了它们深刻的寓意,使得诗歌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颔联“浪花浮彩翠,烟雨弄清音”,进一步描绘了江上的风景。通过“彩翠”、“清音”等词汇,诗人表达了江水之清澈、涟漪之优雅的特点,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美好的画面之中。
颈联“蓼岸无端艳,莲塘底处寻”,暗示了鸂鶒生活在美丽的水域环境中,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同时,这两句也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尾联“鸳鸯谁著色,知误几金针”,诗人以鸳鸯作为对比,表达出自己对鸂鶒的喜爱之情。他询问是谁为鸳鸯上色,暗示了鸂鶒的美是自然的,而非人工雕琢。最后两句,诗人用“知误几金针”来表达他的感慨,使得诗歌更具有深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鸂鶒》是南宋诗人薛季宣的一首描绘江上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也就是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的南宋政权虽然偏安一隅,但在文化艺术方面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如陆游、辛弃疾等。
在这个时期,薛季宣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多彩。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此外,他还曾参与过抗金斗争,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些人生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创作《鸂鶒》时,薛季宣正处于南宋与金国对抗的时期。当时,南宋政权在北方疆土丧失的情况下,力求保江淮之地,以图恢复中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江上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民族和睦的向往。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抗金事业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