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樊口候参政暮归

标题包含
樊口候参政暮归
摇兀孤舟东复西,飙从赤鼻下樊溪。 惊鳞斜日银刀乱,飞鹄沧波羽扇低。 江涨清泠舞洄洑,岸颓浩荡汩尘泥。 黄昏荡桨窊樽上,笑指天闺认沐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季宣(1134年-1225年),字士龙,号知止堂主人,南宋文人。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薛徽言是著名学者,母亲是陆游的妹妹。薛季宣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一艘孤独的小船在长江中荡漾,忽而向东,忽而向西。江水湍急地从赤鼻矶流入樊溪。鱼儿在水中惊跳,阳光照射在水面上如同银色的刀锋一般闪动;飞行的大雁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展翅翱翔。清澈的江水在漩涡中舞动,岸边大片的泥沙被冲刷下来。夕阳西下,我在船上轻轻摇桨,举起酒杯向远方望去,笑着说:“看哪,那是大海的门户,沐浴着阳光的鸟儿在那里自由地飞翔。”
去完善
释义
1. 樊口:地名,在今湖北省鄂州市西南的樊口山附近。 2. 参政:官名,宋代称为参知政事,是副宰相的职位。 3. 樊溪:即樊川,位于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此处为借指。 4. 飙:疾风。 5. 赤鼻:山峰名,这里代指庐山。 6. 惊鳞:喻指鲤鱼。 7. 银刀:指太阳在水中的倒影。 8. 飞鹄:飞翔的天鹅。 9. 沧波:大海。 10. 羽扇:鸟翅。 11. 江涨清泠:江水上涨时显得清澈透明。 12. 洄洑:水流回旋的地方。 13. 岸颓浩荡:河岸崩塌,水面广阔无垠。 14. 汩尘泥:被尘土和淤泥污染。 15. 黄昏荡桨:形容在黄昏时分划船。 16. 窊樽:低矮的酒杯。 17. 天闺:天宫的门。 18. 沐鹥:沐浴的天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樊口暮归时的所见所感。诗人以“摇兀孤舟东复西”开篇,展现了自己在江河中的漂泊不定,同时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纷繁。接着诗人以“飙从赤鼻下樊溪”描述风势,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磅礴。 在接下来的四句诗中,诗人以“惊鳞斜日银刀乱”、“飞鹄沧波羽扇低”、“江涨清泠舞洄洑”以及“岸颓浩荡汩尘泥”来描绘自己在暮归途中的所见:夕阳映照下的湖面,犹如闪烁的银刀般熠熠生辉;飞翔的鹄鸟在水面掠过,翅膀低垂;江水上涨,清澈泠泠地翻涌;岸边沙滩坍陷,水流滚滚。 最后两句诗“黄昏荡桨窊樽上,笑指天闺认沐鹥”表达了诗人在暮色渐浓时,划船靠岸,抬头望见银河,仿佛是通往天庭的路,充满了惊喜与诗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樊口暮归时的心灵体验,传达了其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樊口候参政暮归》是南宋诗人薛季宣的一首描绘江边景色和抒发忧国忧民情感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后期,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金朝和南宋的对峙阶段,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在创作这首诗时,薛季宣的人生际遇可谓丰富多彩。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也曾在朝廷任职,对民间疾苦和国家局势有着深刻的了解。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儒家理念,主张改革内政,抵御外侮,为国家富强而努力。然而,他的理想并未能实现,反而因为与权臣意见不合而被贬谪。这段人生经历使他对国家和人民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薛季宣以诗言志,通过描绘江边暮色、孤舟渔火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提问,表达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渺小的感慨,以及对永恒和短暂的思考。这首诗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意味,展现了薛季宣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