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东坡诗案
南方有佳木,远在涨海涯。
沈水产其节,鸡舌生其肌。
结根松柏场,龙脑实离离。
蜑獠岂知贵,斧斤斩栾枝。
椓为糠粃槽,将食犬与狶。
条枚恶鬈曲,芟除弃江湄。
沧流荡回波,不与朽壤期。
年代知几阅,愈久乃见奇。
根株到余沥,复恐分寸遗。
终焉盛芬烈,兰荪谢芳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方有一种很好的树木,它生长在大海的边缘。它的树枝在水下生长,像鸡的舌头一样丰满。这种树生长在松树和柏树的树林里,果实累累。渔民和山民并不知道这种树木的价值,他们用斧头砍伐了这种树木。他们把树木加工成饲料槽,用来喂养狗和猪。由于树木的形状不好,他们把它砍掉扔到了江边。水流带走了被砍掉的树木,但它并没有腐烂在泥土里。虽然经历了很长时间,这种树木仍然显示出它的奇妙之处。它的根和树干都饱含着汁水,只是害怕浪费一丝一毫。最终,这种树木茂盛而芬芳,让兰花和紫苏都自叹不如。
去完善
释义
1. 涨海:古代的海洋名词,泛指南海诸岛及沿海一带。这里形容遥远的地方。
2. 沈水:一种传说中的树名。
3. 鸡舌:可能是“鸡舌香”的笔误,是一种古代的香料。
4. 松柏场:松树和柏树的种植地。
5. 龙脑:植物名,即龙脑香。
6. 蜑獠:旧时对南方渔民的称呼。
7. 斧斤:斧头。
8. 栾枝: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9. 椓:击打。
10. 糠粃:谷糠。
11. 将食:即将被食用的意思。
12. 犬与狶:猪狗一类动物。
13. 条枚:枝条。
14. 恶鬈曲:厌恶弯曲的形状。
15. 芟除:除去杂草。
16. 江湄:江边。
17. 沧流:江水。
18. 回波:水流回旋。
19. 朽壤:腐土。
20. 年代:岁月。
21. 余沥:剩余的汁液。
22. 终焉:最后。
23. 盛芬烈:香气浓郁。
24. 兰荪:两种香草。
去完善
赏析
《跋东坡诗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观察和欣赏自然景象时的感悟。诗人以南方的佳木作为引子,描绘出树木生长在海边、坚韧不屈的品质。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树木的形态和所处的环境,强调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诗中的“龙脑实离离”一句,形象地刻画了树木果实累累的景象,展现出树木生命的繁荣与活力。
然而,这种美好的景象并未得到人们的赏识,相反,蜑獠等人为了生活砍伐树木,甚至将其用作饲料。这使诗人感到痛心疾首,因为树木的生命价值被严重低估。诗人在这一部分表达出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紧接着,诗人通过描述树木在遭受破坏后的顽强生存,表达了对其生命的赞美。即使受到斧斤的砍伐,树木仍然能够坚韧地生长,显示出生命的强大力量。最后,诗人通过对树木未来的期许,表达了对其美好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跋东坡诗案》是南宋诗人薛季宣在苏轼诗歌集后的题记,完成于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薛季宣,号居竹,因年少时居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的季子巷而得名。他出身世家,自幼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都有较深的造诣。
《跋东坡诗案》的创作时间正值南宋初期,此时北宋灭亡,金国入侵中原,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南宋士人普遍怀有忧国忧民的心情。薛季宣本人也曾从军抗金,战败后被俘至北方,后设法逃回南宋。这样的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因此在阅读苏轼的诗集时,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歌才情横溢,深受后世文人喜爱。在《跋东坡诗案》中,薛季宣不仅高度评价了苏轼的诗歌成就,还对其人生际遇表示同情。他认为苏轼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优美的诗篇,正是由于他在艰难困苦中保持了乐观的心态和高尚的情操。这种人生态度,使薛季宣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