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闻
若恨碔砆多乱玉,几能沙砾尽披金。
虞庠旧意无多子,也有箫韶拊搏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若恨:疑似写错字,应作“若曷”,意思为何处。
2. 碔砆:类似于玉石的矿石。
3. 乱玉:指乱石。
4. 几能:几乎能够。
5. 沙砾:沙子和小石头。
6. 披金:指通过淘洗筛选出金子。
7. 虞庠:古代学校。
8. 无多子:没有多少东西。
9. 箫韶:传说舜时的乐舞。
10. 拊搏:敲击拍打。
去完善
赏析
《喜闻》是南宋诗人薛季宣的一首咏物诗,以碔砆(一种似玉的石头)、沙砾、箫韶(古代的乐器名)等意象描绘了事物的多样性以及其间的微妙关系。
首联“若恨碔砆多乱玉,几能沙砾尽披金”中,作者通过比喻传达了事物之间的复杂性:碔砆和沙砾在一般人眼中是不值一提的,但其中可能混杂着珍贵的玉石和金子。这是对生活中看似普通的事物进行深入挖掘和理解的体现,也是对事物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赞美。
颔联“虞庠旧意无多子,也有箫韶拊搏音”则表达了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虞庠指的是古代的学校,这里暗示着学识和教育的重要性;箫韶是古代一种被认为是美好声音的乐器,代表美好的东西。作者表示,虽然看似普通的事物中也可能有美好的一面,但是真正的美好仍然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学习。这也是对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追求美好生活的鼓励。
总之,整首诗传达出对事物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欣赏,以及对普通事物中的美好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和坚定信念。通过对《喜闻》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洞察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薛季宣的这首《喜闻》是南宋时期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1160年至1185年间,也就是他人生中的中期阶段。在这段时间里,薛季宣作为南宋政治家、学者,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致力于国家治理和民生改善。他曾任大理司直、左从事郎等职,后因触犯权贵被贬谪至南康军(今江西九江)任通判。
这个时期的南宋,正处于宋金和战交替的时期。南宋朝廷在宋金和议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来巩固政权。然而,由于政治腐败、权力斗争等原因,这一目标并未完全实现。在这个背景下,薛季宣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关注民生问题,希望通过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来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喜闻》这首诗表达了薛季宣听到民间好消息时的喜悦之情。他从百姓的欢呼声中感受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这首诗体现了薛季宣对民生的关心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反映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的责任和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