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
何事千忧自惘然,且看节物异乡边。
莺来昨日犹多吃,柳到今朝第几眠。
上巳清明徒颉颃,流觞蹴踘岂周旋。
故知白髪因渠得,忍更贪愁忆往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什么事情都不必担忧彷徨,换个角度看看异乡的风光。
黄莺昨天还在欢快地歌唱,柳树在今天又休息了几次?
三月初三清明节多么热闹,曲水流觞和蹴鞠游戏哪有闲暇参与?
所以知道了白发是因为这些乐趣,更忍心沉浸在忧愁中回忆往年。
去完善
释义
1. 何事:指什么事或者为什么事情。
2. 千忧:众多的忧愁。
3. 自惘然:自己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4. 节物:节气和物候。
5. 异乡:他乡异地。
6. 莺来:黄莺的叫声,是春天到来的象征。
7. 犹多:还很多。
8. 柳到:指柳树的生长状态。
9. 第几眠:第几次睡觉,这里指的是柳树发芽的次数。
10. 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
11. 清明: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12. 徒颉颃:只能相互比较的意思。
13. 流觞:指流水中的酒杯,古代文人墨客喜欢在溪水上放置酒杯,让水流带走,谁拿到哪个酒杯就喝酒赋诗。
14. 蹴踘:踢足球,这里是指古代的一种娱乐活动。
15. 岂周旋:怎么能在一起娱乐。
16. 白髪:白发,这里是指年老的样子。
17. 因渠得:由于你的原因而得到。
18. 忍更贪愁忆往年:怎么能够忍受去回忆往日的忧愁呢?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名为《何事》,诗人表达了自身对忧虑情绪的审视和反思,并在最后得出一个积极的结论:认识到白发源于忧虑,就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担忧情绪。
首联提出“何事千忧自惘然”,作者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疑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忧虑呢?紧接着在次联中,他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法——“且看节物异乡边”,关注周围的自然风光、时令变化,以转移注意力。作者巧妙地运用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的心境,这种心境使他在面对挫折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
第三联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莺来昨日犹多吃”、“柳到今朝第几眠”这两个对比鲜明的场景,展现了大自然中的生机与活力,这与诗人自身的忧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一联则揭示了作者的决心,虽然“上巳清明徒颉颃”(清明节的扫墓活动)让他感慨万分,但他仍然坚定地说出“流觞蹴踘岂周旋”(不参与各种娱乐活动)。这表明作者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
诗的最后两句,“故知白髪因渠得,忍更贪愁忆往年。”表明了作者对白发产生原因的领悟——因为过多的忧虑而导致的白发。这种领悟使得作者决定不再让忧虑继续困扰自己,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何事》是宋朝诗人晁说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17年至1125年之间,这是晁说之在政治斗争和人生道路上的关键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晁说之经历了从政坛的得意到失意的转变。他曾担任监察御史、尚书省都官员外郎等职位,但因与权臣秦桧不和,被贬谪为饶州通判。在这个过程中,他深感世态炎凉和人情的淡薄,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和无奈。
这个时期,北宋政权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兵南侵,国家动荡不安。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忠良之士受到打压,奸佞之徒横行无忌。在这个背景下,晁说之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抒发了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何事》这首诗中,晁说之以“何事”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困惑和反思。他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如“蛙鸣草际”、“鹊噪檐头”,以此象征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同时,他以“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繁荣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