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北郭戴氏荷池送侯愉
秋近万物肃,况当临水时。折花赠归客,离绪断荷丝。
谁谓江国永,故人感在兹。道存过北郭,情极望东菑。
乔木故园意,鸣蝉穷巷悲。扁舟竟何待,中路每迟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接近的时候,万物都开始变得肃穆;更何况当我们面对着水面呢?摘下花朵送给即将离去的人,离别之情如断裂的荷丝那样难以割舍。
谁说长江边的离别永恒不变,因为故人对此仍然深有感触。昔日曾一同走过的北郭已经不再,而如今的深情都寄托在东边的田地上。
故乡的树木依然在那里,巷子里的蝉鸣声依旧响起。可是乘着小船去往何方呢?我们总是在半路踌躇不前。
去完善
释义
1. 杭州北郭:古代杭州城北的一处地区。
2. 戴氏荷池:指戴姓人家的荷花池塘。
3. 侯愉:人名,此行可能是送别友人。
4. 秋近万物肃:临近秋天,万物开始凋谢的景象。
5. 况当临水时:在这种情况下,当面对水边的美景。
6. 折花赠归客:折下荷花送给即将离去的客人。
7. 离绪断荷丝:离别的情绪如同断掉的荷丝一样难以割舍。
8. 谁谓江国永:谁说水乡景色永恒不变?
9. 故人感在兹:老友之间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10. 道存过北郭:沿着道路走向北郭。
11. 情极望东菑:感情到了极点,向东面的田边望去。
12. 乔木故园意:乔木代表故乡,这里表示对故乡的思念。
13. 鸣蝉穷巷悲:鸣蝉在穷巷中发出悲哀的声音。
14. 扁舟竟何待:小船究竟等待着什么?
15. 中路每迟迟:在路上常常拖延时间。
去完善
赏析
《杭州北郭戴氏荷池送侯愉》描绘了一幅秋日送别友人时的景象。诗中写到秋天的临近使得万物都变得严肃起来,而在这个时候荷花即将凋谢,象征着离别的时间已经到来。诗人通过折花赠送归客这一举动,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同时也表示了对友人的深深不舍。“离绪断荷丝”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离别的悲伤。
接下来的诗句“谁谓江国永,故人感在兹。道存过北郭,情极望东菑。”则表示虽然知道江国(指中国江南地区)的离别是常事,但这次与故人的离别依然让人感到伤感。诗人通过描述自己走过北郭(指杭州北边的郊区)和遥望东菑(指东方的田野),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乔木故园意,鸣蝉穷巷悲。”这两句则进一步刻画了离别的氛围。乔木代表着故乡,鸣蝉则是悲凉的象征,这些元素共同营造了一种充满离别伤感的意境。
最后两句“扁舟竟何待,中路每迟迟。”则意味着诗人对于此次分别感到十分惆怅,他希望自己能乘坐小船追随友人远去,但在半路上却常常驻足不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眷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杭州北郭戴氏荷池送侯愉》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人崔国辅。据史书记载,崔国辅活动在公元7世纪末到8世纪初的盛唐时期。他的诗才横溢,擅长五言绝句,以描绘田园风光和民间风俗见长。
在这个时代,中国正处于繁荣昌盛的阶段。经历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等盛世,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尤其在诗歌领域,唐帝国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被誉为“诗的盛世”。
而在人生际遇方面,关于崔国辅的记载并不多,我们只知道他曾在杭州任职,并且与许多当时著名的文人墨客有过交流。至于他为何在戴氏荷池送别侯愉,我们已无从知晓。但可以想象的是,那一定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满池的荷花争奇斗艳,两位好友即将离别,因此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充满离别情意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