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院僧
四远参寻徧,修行却不行。
耳边无俗语,门外是前生。
塔见移来影,钟闻过去声。
一斋唯默坐,应笑我营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处探寻已久,修身却未成行。
耳畔没有俗言,门外即是前世。
塔影移动可见,钟声回荡过去。
一室唯有静默,应笑我苦苦挣扎。
去完善
释义
1. 四远:泛指全国各地或远处的地方。
2. 参寻:即参访寻找,此处指的是寻找高僧或修行的处所。
3. 修行:佛教语,指修习佛法以达涅槃境界的行为。
4. 俗语:民间常用的通俗言语。
5. 门前:这里指寺庙门前的庭院。
6. 前生:佛教用语,指前一世或前世所经历的生活。
7. 塔见:看着佛塔。
8. 移来影:移动的物体投下的影子。
9. 钟闻:听到钟声。
10. 过去声:过去的响声。
11. 一斋:指僧人日常饮食起居的住处。
12. 唯默坐:只是静静地坐着。
13. 应笑我营营:应该嘲笑我忙忙碌碌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不出院僧》是一首描绘僧人生活与心境的诗词。诗人通过描写四远的探寻、修行中的静止、耳边的清静、门外的轮回以及禅定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于寺院内静修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世俗纷扰的厌倦。这种出世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对“无俗语”和“过去声”的摒弃,更表现在对于尘世忙碌的反思——“应笑我营营”。整首诗既有宁静致远的生活画面,也有深深的人生思考,展示了诗人在追求心灵解脱的过程中所体悟到的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不出院僧》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诗人裴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不愿出院的僧人形象,表达了他对世俗纷争的厌恶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裴说正身处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这个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裴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切感受到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苦难。他曾在宫廷担任侍从,后因战乱而流离失所,过上了漂泊不定的生活。这段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在这个特殊时期,佛教在中国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人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求心灵的慰藉,纷纷遁入空门,出家为僧。裴说作为一位有着丰富阅历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人,对这一现象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通过描绘不愿出院的僧人的形象,表达了对那些逃避现实、沉湎于虚幻世界的僧人的讽刺,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