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县令
寂寥虽下邑,良宰有清威。苦节长如病,为官岂肯肥。
山多村地狭,水浅客舟稀。上国搜贤急,陶公早晚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虽然这个地方比较偏僻寂寞,但是有一位廉洁的好官员。他坚守高尚的品质如同常年患病,做官不追求利益和享受。
这里山多村庄土地狭窄,水流浅显少见船只往来。朝廷正在大力选拔贤才,陶公您何时才能回到繁华的城市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下邑:即小城市或乡村地区。
2. 良宰:指优秀的县令。
3. 清威:清廉的威信。
4. 苦节:坚守贫困的生活。
5. 为官:担任官员职位。
6. 肥:指贪图荣华富贵。
7. 村地狭:村落地方狭窄。
8. 客舟:过路的船只。
9. 上国:指京城或中原地区。
10. 搜贤:选拔优秀人才。
11. 陶公:陶渊明,东晋诗人,曾任彭泽令。
去完善
赏析
《南中县令》是唐代诗人裴说的一首描绘南中县令的诗作。诗中表现了县令清正廉洁、恪尽职守的品质。作者首先以“寂寥虽下邑,良宰有清威”开篇,指出南中县的寂寥与平凡,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地方,也有着一位优秀的县令,他的清廉之风却震慑人心。接下来的诗句“苦节长如病,为官岂肯肥”则揭示出这位县令的操守和品性。尽管生活困苦,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不愿以权谋私,贪图富贵。然后,“山多村地狭,水浅客舟稀”两句描述了南中县的地理环境,表明这里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最后“上国搜贤急,陶公早晚归”表达出对这位县令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早日被选拔出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中县令》是唐代诗人裴说的作品。这首诗描述了在南中地区担任县令的艰辛和孤独。南中是中国古代南方的一个地理区域,主要包括今天的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唐朝中期,大约在公元8世纪左右。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南中的政治地位相对较低。
在作者裴说的一生中,他曾担任过各种官职,包括县令。在南中担任县令期间,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基层官员的生活艰辛和责任重大。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职责的忠诚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与此同时,唐朝中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发展时期。诗歌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都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裴说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