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蔷薇

标题包含
蔷薇
一架长条万朵春,嫩红深绿小窠匀。 只应根下千年土,曾葬西川织锦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日里的长长花架覆盖着上万朵花蕾,它们深浅不一的红绿相间十分协调。 这美丽的花朵仅仅依赖着那滋养它们的千年的土地,这片土地曾是埋葬在古西川的一位纺织技艺高超的人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1. 裴说:唐代诗人。 2. 一架长条万朵春:描述蔷薇花的繁茂景象。一架,指蔷薇花的花架;长条,指蔷薇花的枝条;万朵春,形容花朵众多,色彩鲜艳。 3. 嫩红深绿小窠匀:描绘蔷薇花的颜色和形状。嫩红,指花朵鲜嫩的红色;深绿,指叶片的深绿色;小窠匀,形容花朵和叶子的分布均匀。 4. 只应根下千年土: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蔷薇花根深蒂固的理解。只应,表示推测;根下,指植物的根部;千年土,比喻深厚的土壤。 5. 曾葬西川织锦人:这里用典故来形容蔷薇花的来历。西川,指四川省西部地区;织锦人,指古代四川地区的织锦艺人。传说中,蜀锦仙女下凡传授织锦技艺,将美丽的花朵留在了人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蔷薇》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蔷薇画卷:一挂长长的枝条上开满了万朵嫩红和深绿的蔷薇花,它们在小窠中分布得十分均匀。诗人用“嫩红”和“深绿”来表现蔷薇花的色彩,既展现了其勃勃生机,又突显了花朵间色彩的层次感。同时,“窠匀”一词则强调了蔷薇花之间的秩序井然,令人感受到一种井然之美。 诗的后两句则引入了一个极富历史感的元素——曾经葬在西川的织锦人。这里,诗人通过将蔷薇与古代西川的织锦艺人进行关联,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这种联系不仅仅是简单的比喻,更是对于人生命运、时光流转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有对于自然美景的细致描绘,又有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表现出诗人裴说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蔷薇》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裴说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唐时期(780-859年)。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在创作这首《蔷薇》时,裴说的个人生活也颇有些波折。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此后,他在家乡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然而,尽管生活艰苦,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以诗言志,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裴说通过对蔷薇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以蔷薇花为喻,象征着自己的高洁品质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认为那些不珍惜美好事物的人,就如同无知的孩子一样,无法理解蔷薇花的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