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元亮赋归去,富贵比浮云。
常于闹里,端的认得主和宾。
肯羡当年轩冕,时引壶觞独酌,一笑落冠巾。
园圃日成趣,桃李几番春。
挹清风,追往躅,事如新。
遗编讽咏,敛衽千载友斯人。
君爱谪仙风调,我恨楼船迫胁,终污永王璘。
何似北窗下,寂寞可栖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陶渊明辞官归家,荣华富贵皆如浮云。他常在繁华喧闹之地,却能清楚地区分主次尊卑。他不羡慕昔日的达官显贵,时常独自饮酒,欢笑摘下头巾。他的花园逐渐变得有趣,桃树和李树经历了好几个春天。享受清风,追随古人的脚步,往事如新。阅读古人的诗篇,仿佛与千年前的友人促膝长谈。你喜欢李白的诗风,我却痛恨楼船上的威胁压迫,终究让唐玄宗玷污了名声。不如回到北窗之下,静静地心灵栖息。
去完善
释义
1. 元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字。
2. 归去:即辞官回乡。陶渊明曾作《归去来兮辞》,表达归隐田园的志向。
3. 富贵比浮云:意指富贵如同浮云,不值得追求。
4. 主和宾:主人与宾客,比喻人与事物的差别。
5. 轩冕:古代官员的车子和帽子,代指官位。
6. 壶觞:酒器,借指饮酒。
7. 冠巾:指头上的帽子,这里指官员的帽子。
8. 挹清风:享受清风拂面。
9. 追往躅:追寻古人的足迹。
10. 遗编:指古人遗留的作品。
11. 讽咏:朗读或吟咏。
12. 敛衽:整理衣襟,表示敬意。
13. 谪仙:唐朝诗人李白被贬为仙人,这里指李白。
14. 我恨楼船迫胁:意指作者对李白被迫参与永王李璘之乱感到遗憾。
15. 终污永王璘:指李白因卷入政治斗争而受到玷污。
16. 何似北窗下:指陶渊明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
17. 可栖神:心神得到安顿。
去完善
赏析
《水调歌头·元亮赋归去》是南宋词人李光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词借用了陶渊明的“元亮”这一别号,表达了对陶渊明辞官归田的敬仰之情。同时,词人也通过对陶渊明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上阕主要描述了陶渊明的形象和生活态度。诗人以“元亮赋归去,富贵比浮云”开篇,强调了陶渊明的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品质。接着通过“常于闹里,端的认得主和宾”来形容陶渊明在纷扰的世界里能够分辨是非,坚守自己的信念。接下来“肯羡当年轩冕,时引壶觞独酌,一笑落冠巾”进一步描绘了陶渊明的生活场景:他并不羡慕当年官场的荣华富贵,反而乐于独自饮酒作乐,笑看红尘俗世。最后两句“园圃日成趣,桃李几番春”则是对陶渊明田园生活的赞美,展示了他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下阕主要是诗人的自我反省和对陶渊明的赞美。首先诗人提到“挹清风,追往躅,事如新”,表明自己在阅读陶渊明的作品时仿佛能闻到他的清风之气,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随后诗人用“遗编讽咏,敛衽千载友斯人”表达了对于陶渊明这位千年老友的崇敬之意。接着诗人分别以“君爱谪仙风调,我恨楼船迫胁,终污永王璘”和“何似北窗下,寂寞可栖神”来表达自己对于李白豪放潇洒之风的喜爱,以及对于杜甫因卷入战乱而名誉受损的遗憾。然而最终,诗人还是选择了像陶渊明一样,选择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因为在这样的生活中才能实现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升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南宋诗人、词人李光的杰作。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74年,即南宋淳熙十一年。
在这一年里,李光经历了人生的巨大转折。他因为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贬谪到海南岛,远离政治中心。在这样艰难的境遇中,李光并未气馁,而是以坚韧的心态面对生活,将个人的遭遇融入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中。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南宋与金朝的对峙阶段。南宋虽然偏安江南,但北方大片领土仍然被金朝占据。朝廷内部的投降派和主战派斗争激烈,使得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而李光作为一位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文人,始终坚定地主张抗金,因此受到了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压。
在这种背景下,李光写下了《水调歌头》这首词。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同时也表现出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使在困境中也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