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
韶光余十日,明岁又重来。
柳外黄鹂怨,山中杜宇催。
一番风送雨,几处锦成堆。
且饮深杯酒,携筇缓缓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光只剩十日光景,明年还会再来。
柳树外的黄鹂在抱怨,山中的杜鹃鸟在催促。
一阵风吹来,伴着雨水,给大地带来了生机。
让我们一起来喝酒,慢慢品味这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韶光: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十日:这里表示时间很短,意指春天快要结束。
明岁:明年。
柳外:柳树旁边。
黄鹂:黄鹂鸟,鸣声清脆悦耳。
怨:此处形容黄鹂鸟的叫声显得有些哀怨,表达对春天的留恋。
山中:山里。
杜宇:杜鹃鸟,相传为古蜀国国王杜宇死后所化,鸣声哀伤,故称“催”。
一番风送雨:一阵风吹来,伴随着雨水。
几处锦成堆:形容春天盛开的花朵在风雨过后,更显艳丽。
深杯酒:倒满美酒的酒杯。
筇:竹杖。
携筇:拿着竹杖。
去完善
赏析
《春尽》张侃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尾声,通过对黄鹂、杜鹃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感慨。春风春雨过后,繁花锦簇的美景似乎在催促人们尽情享受这最后的春光。诗人在结尾提到举杯饮酒、缓步而归,体现了对春日美景的留恋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节奏轻快,意境优美,使人仿佛置身于暮春时节,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尽》是南宋诗人张侃于公元1195年左右创作的诗歌。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已建立数十年,社会相对安定。然而北方中原地区仍然被金国统治,这对于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南宋士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而当时张侃作为文人士大夫,其人生际遇也颇受影响。尽管他并未在朝廷担任要职,但显然对家国时局抱有强烈的关心。故而在春天即将结束时,看到大地复苏的景象,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春尽》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