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正
筚门惆怅内,时节暗来频。
每见新正雪,长思故国春。
云西斜去雁,江上未归人。
又一年为客,何媒得到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简朴的家中满怀惆怅,
季节悄悄地来临,频繁而至。
每当看到新年飘落的雪花,
我便思念远方的故乡的春天。
天空中迁徙的大雁向西而去,
江边的游子还未踏上归途。
又是一年客居他乡,
谁能帮我传递心声,回到那遥远的故土?
去完善
释义
1. 筚门:指用荆条或竹子编成的门,形容贫穷人家。
2. 惆怅:因失意或不满而心神不宁。
3. 新正:农历新年正月。
4. 故国:故乡,诗人所思念的祖国。
5. 云西斜去雁:指远行的鸿雁沿着天边向西飞翔。
6. 江上未归人:指在外漂泊未能归家的人。
7. 又一年为客:指又过了一年,诗人仍然在异乡做客。
8. 何媒:用什么方法、手段。
去完善
赏析
《新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感慨。首联“筚门惆怅内,时节暗来频”描绘了诗人身处贫寒之境,思绪随时间流转而不断涌起。颔联“每见新正雪,长思故国春”通过对新年之际雪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春天的深切怀念之情。颈联“云西斜去雁,江上未归人”借助于飞雁和旅人的形象,暗示了诗人的离愁与孤寂。尾联“又一年为客,何媒得到秦”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久居他乡、渴望回归故乡的殷切之情。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思和对故乡的眷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新正》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方干所作,创作时间为公元849年至851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方干处于他人生的低谷时期,他的科举考试多次失败,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这使他感到沮丧和无奈,于是他把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批判。
在方干所处的时代,唐朝已经进入了晚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然而,宫廷中的权贵们仍然沉迷于奢侈的生活,对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这种现象使方干深感痛心,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民生困苦的关注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