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前韵 其四
逝者如斯昼夜长,会心能使百忧忘。
生前身后浑如此,丝竹之音孔子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逝者如斯昼夜长,会心能使百忧忘。——逝去的时间如同这日夜之长,懂得放下便能忘记种种忧虑。
生前身后浑如此,丝竹之音孔子堂。——人生在世以及身后的世界都是如此,孔子学堂里的音乐声让人感受到宁静和谐。
去完善
释义
1. "逝者如斯昼夜长":这句话借用《论语·子罕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日夜不停地流逝。"逝者"指的是过去的时光或死去的人。
2. "会心":理解别人心意的能力,指与他人心意相通。这里表示理解生活的哲理,能够使忧愁忘怀。
3. "能使百忧忘":意思是忘掉所有忧虑和烦恼。"百忧"是虚指,强调很多忧虑。
4. "生前身后浑如此":这是比喻生与死都是一样的,生死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生前"是指在世时,"身后"是指去世之后。"浑如此"就是完全一样。
5. "丝竹之音孔子堂":"丝竹"在这里指代音乐,"孔子堂"则指向孔子庙。这句诗描绘的是孔子庙中传出的音乐声,意味着孔子虽逝,但他的教诲和思想依然流传下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逝者如斯昼夜长”开篇,引用了孔子的一句名言,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然而,诗人紧接着笔锋一转,强调“会心能使百忧忘”,暗示了心灵的领悟与欣赏可以帮助人们忘记忧愁,达到内心的平静。
接下来的两句诗“生前身后浑如此,丝竹之音孔子堂”则描绘了一种超脱生死、不拘泥于世俗的意境。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音乐的象征手法,把孔子的教诲比作美妙的丝竹之音,以此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的敬意和对生命真谛的感悟。整首诗既展现出了儒家的理性思考,又传达了禅宗的超脱精神,堪称一首哲理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用前韵 其四》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袁甫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34年,正值南宋末期。当时金国衰落,蒙古铁骑迅速崛起,对南宋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此时,南宋朝廷内部斗争激烈,政治腐朽,民生疾苦。
在这一时期,袁甫作为南宋的一位官员,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他经历过官场沉浮,目睹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在游历江南各地时,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深感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他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众的关怀。
这首诗是袁甫在与友人聚会时所作,他以饮酒赋诗的轻松氛围,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他用“灵雨”比喻朝廷的恩泽,用“江豚吹浪”来形容战乱的动荡,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揭示了国家危局下民间的苦难。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既展现了他的文人情怀,也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