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右丞相梁国公
三月桃花水发洪,游鱼挟雨乘长风。
去折禹门浪三重,满意须臾蜕为龙。
门道潭潭石齿齿,鱼初踊跃中委靡。
岂后有挽前有柅,雷犹未与火其尾。
破山霹雳放焰烧,平睨浪花轻一跳。
拏云攫雾扑九霄。
吾骨雅似龙坎坷,已搭龙门犹隔锁,化龙莫惜五雷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月的桃花江水暴涨,鱼儿在雨中乘着大风畅游。
它们游到禹门的激流处,瞬间完成了从平凡到非凡的蜕变。
水道深深,石滩错落有致,鱼跃出水面又陷入低落。
激流的阻力让鱼儿艰难前行,好似用力拉拽后的刹车。雷霆之力还未抵达,火焰却已漫及尾巴。
猛然间,山间雷电交加,水花四溅,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望向前方的波浪,轻轻跳跃而过。
紧接着便翻越云雾,直冲九天。
我有着如龙的傲骨,但历经磨难仍未能登上龙门,实现化龙之梦。但愿五雷之火能助我一臂之力。
去完善
释义
1. "三月桃花水发洪":此句中的“三月桃花水”是指农历三月份,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也是雨季开始的时候。"发洪"指河水上涨。整句意思是,阳春三月,桃花盛开的时节,雨水连绵,河流水位上涨。
2. "游鱼挟雨乘长风":"挟雨"指带着雨水,"乘风"表示借助风力。整句描绘了鱼儿在雨中借着风势快速游动的场景。
3. "去折禹门浪三重":"禹门"是古代对禹所开凿的河道的一种称呼,这里借指瀑布或激流的地方。"三重"指的是三层或者多次。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鱼儿勇往直前,穿过了激流险阻的场景。
4. "满意须臾蜕为龙":"满意"指感到满足,"须臾"意为片刻,"蜕为龙"形容鲤鱼跳龙门的故事。这句是说鱼儿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跃过龙门,成为神龙。
5. "门道潭潭石齿齿":"潭潭"描述水声轰鸣,"石齿齿"指石头尖锐的边缘。这句是在描绘鲤鱼跃龙门时遇到的阻碍,即龙门下的水流湍急,岩石尖锐。
6. "鱼初踊跃中委靡":"踊跃"表示跳跃前进,"委靡"表示疲惫无力。这句是说鱼儿刚开始飞跃龙门时,虽然努力跳跃,但在过程中逐渐疲惫不堪。
7. "岂后有挽前有柅":"挽"有牵引的意思,"柅"是指阻止车轮转动的木块。这句是在说鱼跃龙门的过程中,既有前方的阻力,又有后方的牵制力。
8. "雷犹未与火其尾":"雷犹未与"是比喻事情还没有成功,"火其尾"是指用火点燃尾巴。这句是在说鲤鱼跃龙门的过程尚未结束,还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
9. "破山霹雳放焰烧":"破山"意味着冲破阻碍,"霹雳"代表雷电,"焰烧"形容火焰燃烧的景象。这句描绘了鱼儿在跃过龙门时,犹如雷霆万钧,火花四溅。
10. "平睨浪花轻一跳":"平睨"表示平静地看向,"轻一跳"描绘鱼儿轻盈地跃出水面。这句表现了鱼儿在经过艰苦的努力后,终于成功地跃过龙门。
11. "拏云攫雾扑九霄":"拏云"表示高耸入云,"攫雾"是抓取云雾,"扑九霄"形容扑向天空。这句描绘了鱼儿跃过龙门后,如同飞龙在天,翱翔于九天之上。
12. "吾骨雅似龙坎坷":"吾骨"指我的骨头,"雅似"表示非常相似,"龙坎坷"是形容龙的遭遇。这句是说我的骨骼和经历都与那跃过龙门的鱼儿非常相似,也经历过许多曲折和坎坷。
13. "已搭龙门犹隔锁":"已搭龙门"表示已经接近成功,"犹隔锁"是仍然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句表达了诗人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觉得自己与理想的目标之间还有一段距离。
14. "化龙莫惜五雷火":"化龙"是形容成功晋升,"莫惜五雷火"是不要吝啬使用强大的力量。这句是诗人勉励自己,为了实现目标,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游鱼”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追求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念。通过描绘游鱼在奋斗过程中的重重困境和不懈努力,诗人传达了只要勇敢地面对挑战,终会实现梦想的积极人生观。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意境鲜明,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右丞相梁国公》是南宋诗人曾丰的作品,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这一年曾丰辞官回乡,以平民身份寓居家乡茶山,面对时局困厄,他忧国忧民的心情更加迫切。这首诗就是他表达忧虑之情和为国家献计献策的作品。
在曾丰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一直受北方金国的侵扰,国家局势危急。作为有识之士的曾丰,希望能够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为国尽忠。然而,他在仕途中屡遭挫折,使得他壮志难酬。在这首诗中,曾丰通过称赞梁国公、希望得到他的提携和支持,表现出他渴望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热切愿望。
曾丰自幼勤奋好学,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不仅在诗歌方面独树一帜,还精通经史百家,关心时事政治。他曾多次上疏朝廷,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但未被采纳。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执着的报国之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