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道旁有松为人所刳伐因自吊且慰焉

标题包含
道旁有松为人所刳伐因自吊且慰焉
稚时蔚蔚老椮椮,羞与其他木作林。 独以高风资众望,终为明德累初心。 不容节抗皇天峻,犹幸根盘后土深。 自有茯苓堪自寿,愿言黄帝勿幽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曾丰(1036-1107),字幼度,号知稼翁,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之弟。 曾丰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年幼之时郁郁葱葱,羞于与其它树木共同形成森林。 仅凭高尚的品质和风度来赢得众人信任,最终却因为美好的品质而背负起初始的真诚之心。 无法抵御严寒的天气,也只能庆幸自己的根基深深地扎在泥土里。 自给自足地生活着,期望黄帝不要再来探寻。
去完善
释义
1. 蔚蔚:茂密的样子; 2. 老椮椮:形容松树古老; 3. 独以高风资众望:指松树因为独特的品质受到人们的期待; 4. 终为明德累初心:意味着松树虽有美好品质却因“被伐”而破坏了原本的美好; 5. 不容节抗皇天峻:指松树不屈不挠的品质与上天的威严相抵触; 6. 犹幸根盘后土深:虽然松树面临困境,但庆幸的是它扎根于深厚的土地之中; 7. 自有茯苓堪自寿:茯苓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部上的菌类植物,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8. 黄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这里代指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通过观察路边被砍伐的松树,借物抒情,表达自己对人生和道德的看法。诗中以松树为喻,描述其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以及成为人们的依靠。同时,诗人通过对松树的赞美,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人间正道的坚守。然而,松树最终还是因为其崇高的品质而遭受不幸,作者以此表达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及对正义的呼唤。 第一句“稚时蔚蔚老椮椮”描绘了松树从幼年到老年时的生长状态,通过对比强调其生命力的顽强。第二句“羞与其他木作林”表现了松树不甘于平庸,独自成林的精神风貌。接下来的两句“独以高风资众望,终为明德累初心”则概括了松树的伟大品质和最终命运。虽然松树因其高尚的品质受到众人的依赖,但却也因这些美德而遭受厄运,使诗人感叹不已。 第四句“不容节抗皇天峻”暗示松树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与恶劣的环境抗争,展现其坚韧不屈的精神。第五句“犹幸根盘后土深”则表达了松树虽然遭遇挫折,但仍旧深深扎根大地的坚定信念。 最后两句“自有茯苓堪自寿,愿言黄帝勿幽寻”则是诗人面对松树的不幸命运的无奈与惋惜,希望它能像茯苓一样自我滋养,安然度过余生,同时也呼吁世人不要过分追求名利的幽深之处,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品德。 整首诗通过对松树的描绘,将个人情感和社会现象融为一体,展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传递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道旁有松为人所刳伐因自吊且慰焉》出自南宋诗人曾丰之手。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4年至1189年间。 在这段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国势日衰。曾丰曾任江西、湖南等省的州县官,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他多次上疏谏议时政得失,抨击权臣弄权。但因其刚直不阿,触怒了权贵,遭受贬谪,宦途颇为坎坷。 在这一背景下,曾丰在路途中看到一棵松树被人为砍伐,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心情沉重。他用诗歌表达了对此事的关切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然而,尽管生活艰难,他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正义和真理最终会战胜邪恶和不公。这种坚韧不屈的精神,正是这首诗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