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离蓝田白鹿原寄王太博
白鹿原东晓色中,人家新火翠烟浓。
岂惟心友难为别,馿上回头恋玉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黎明时分,白鹿原的东方天空渐渐亮起,人们的生活炊烟袅袅升起,翠绿如画。别离不仅让人心生难过,当我们骑在驴子上,回头望去,依依不舍地看着那美丽的山峰。
去完善
释义
1. 白鹿原:地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
2. 晓色:早晨的阳光。
3. 新火:古代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禁火,到了清明节重新生火,称为“新火”。这里指炊烟。
4. 翠烟:绿色的烟雾,这里形容春天的气息。
5. 心友:知心朋友。
6. 馿上:骑在驴子上。
7. 玉峰:比喻美好的景致或景色。这里可能指的是蓝田山的美景。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五言诗《清明日离蓝田白鹿原寄王太博》中,魏野以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早春的画卷,表现了与朋友离别时的情感。“白鹿原东晓色中”这句开篇点明了地点和时间,展现了一个清晨时分,位于白鹿原东边的场景。这里的“晓色”和“新火翠烟浓”相互呼应,传递出春天的气息,以及农村生活的景象。诗人通过这样的画面设置,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接下来,诗人转向了与友人别离的主题。他写道:“岂惟心友难为别,馿上回头恋玉峰。”这两句通过对友人情感的刻画,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的友谊和依依惜别的情绪。其中,“难为别”反映出离别之情的复杂和沉重,而“驴上回头恋玉峰”则生动地描绘了在分别时刻,双方回望、留恋的画面。最后一句中的“恋”字尤为传神,充分展示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使整首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明日离蓝田白鹿原寄王太博》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85年,当时是北宋初期。魏野生活在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至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之间,他的诗作以描绘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表现出超尘脱俗的志趣。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北宋朝廷相对稳定,但社会矛盾依然存在。为了维护统治,宋代皇帝大力提倡儒家文化,推崇文人雅士,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北方边疆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军事防御压力较大。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选择归隐田园,追求心灵的宁静。
魏野作为当时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才得到了广泛认可。在清明节这个祭祖扫墓的日子,他离开故乡蓝田白鹿原,前往其他地方。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通过对清明时节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怀念过去时光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