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张公望湖上避暑到四圣观招柏堂月潭二道士出饮
清晨有客来,畏暑思避地。
凉多独湖上,一棹拍空翠。
长堤舞杨柳,余雨在荷芰。
炎蒸俱已失,满抱足清意。
颇思孤山顶,有客具高致。
扣门闻琴声,便觉洗尘累。
湖边出问酒,饮兴随所至。
池鲜煮珍甘,水果剥香脆。
好风林外来,吹面凉不醉。
清谈诣物表,绝不挂世事。
画舫何人斯,箫鼓正喧沸。
清游彼应笑,世味吾不嗜。
尚思携枕簟,同叩竹间寺。
从今日日来,莫厌惊昼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上有客人来访,因为害怕炎热所以想去避暑的地方。
来到凉爽的湖边,划着小船欣赏美丽的风景。
沿着长长的河岸,杨柳轻轻摇曳,荷花和荷叶被小雨滋润着。
炽热的温度已经消失,让心情倍感清爽。
忽然想到孤独的山顶,有高人雅士居住在那里。
敲门时听到了悠扬的琴声,让人感觉仿佛洗净了尘埃与疲惫。
走到湖边向人家借酒,兴致来时随意畅饮。
用池塘的新鲜食材煮出的佳肴鲜美甘甜,新鲜的水果也格外香脆可口。
微风从树林中吹来,让人神清气爽却不至于喝醉。
大家超脱世俗的清谈让人印象深刻,完全不涉及世俗琐事。
这时传来画舫上的喧闹声,不知是什么人在那里热闹。
那些喜欢世俗繁华的人或许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可笑吧,但我们并不喜好那样的滋味。
我们还想带着枕头和席子,一起去山间竹林的寺庙拜访。
让我们从今天起每天都来这里相聚,不要嫌弃这美好的生活让人不想离开。
去完善
释义
《同张公望湖上避暑到四圣观招柏堂月潭二道士出饮》是宋代诗人姚勉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注释:
1. 清晨有客来,畏暑思避地:早上有客人来,因为怕热所以想找个避暑的地方。
2. 凉多独湖上,一棹拍空翠:在湖面上乘船,感受到了清凉的空气。
3. 长堤舞杨柳,余雨在荷芰:河边的柳树枝条舞动,荷叶上的雨滴还在。
4. 炎蒸俱已失,满抱足清意:炎热的感觉已经消失,心中充满了清凉的感觉。
5. 颇思孤山顶,有客具高致:很想去山顶,那里有具备高尚品质的人。
6. 扣门闻琴声,便觉洗尘累:敲门听到琴声,感觉像是洗去了烦恼。
7. 湖边出问酒,饮兴随所至:在湖边开始喝酒,兴致随着感觉而来。
8. 池鲜煮珍甘,水果剥香脆:用新鲜的鱼做菜,水果的味道也很香脆。
9. 好风林外来,吹面凉不醉:风吹在脸上让人感觉清爽,但不会让人喝醉。
10. 清谈诣物表,绝不挂世事:说话的内容不涉及世俗的事情。
11. 画舫何人斯,箫鼓正喧沸:船上的音乐声很大。
12. 清游彼应笑,世味吾不嗜:那些享受游玩的人会笑我们,但我们并不喜欢世俗的乐趣。
13. 尚思携枕簟,同叩竹间寺:还想带着枕头和凉席,一起去竹间的寺庙。
14. 从今日日来,莫厌惊昼睡:希望每天都能来这里,不怕影响白天睡觉。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与友人同游湖上的经历,展现出面对炎热夏季,众人渴望凉爽、逃避繁华的心态。诗人以轻快的笔调勾勒出碧绿的湖水、翠色的荷叶以及随风飘动的柳枝,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炎炎夏日中的一份清凉。同时,描绘了在与友人共享美食、畅谈人生的同时,逃离世俗纷扰,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愉悦。诗人最后表示希望能够每天来此游玩,享受这份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整首诗语言优美,富有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夏日避暑生活的喜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同张公望湖上避暑到四圣观招柏堂月潭二道士出饮》是南宋诗人姚勉的一首描绘夏日悠闲生活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大约是公元1250年左右。
在南宋晚期,政治腐败,民生疾苦,战乱频繁。然而,姚勉却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捕捉到了江南地区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悠然自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通过描写与朋友张公一同游览湖上,并在四圣观招邀两位道士共饮的场景,展现了人们在乱世之中的乐观精神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与此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南宋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南宋时期,道教在民间有着广泛的信仰基础,许多文人墨客也都喜好与道士交往,寻求心灵的慰藉。因此,这首诗中的“道士出饮”,既是当时民间生活的一个缩影,也是作者表达自己对道教文化的尊重和喜爱的一种方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