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浆岭
大浆陟降几千层,积雪朝来错去程。
溜石琼花新琢就,平田玉镜恰尘成。
不嫌冻气侵肌栗,最爱清姿照胆明。
聊把杖头敲击处,那忘疲苶旅中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巨船上下攀登数千米,白雪朝来迷途错行程。
滑落石间琼花刚雕琢,平整田上玉镜恰成尘。
不畏寒冷侵袭肌肤颤栗,最喜冰雪清姿映照肝胆光明。
权且用杖头敲打路上,旅途疲惫却难忘此情。
去完善
释义
大浆:指广西大容山的主峰大浆岭。
陟降:上升与下降,比喻地势起伏。
层:这里指大浆岭的山峰数量。
积雪:指大浆岭山顶常年积雪的现象。
朝来:早晨的时候。
错去程:改变行程。
溜石:指水流冲刷下的石头。
琼花:形容雪景的美丽。
琢就:经过雕琢而成。
平田:平坦的田地。
玉镜:指月光或阳光照射在地面或水面形成的明亮景象。
尘成:尘土堆积而成。
冻气:寒冷的空气。
侵肌栗:指寒冷让肌肤感到刺痛。
清姿:形容雪景的高洁姿态。
照胆明:指雪光照耀使人内心光明。
杖头:指手杖的顶端。
敲击:用手杖轻轻敲击路面。
那忘:不会忘记。
疲苶:疲惫不堪的样子。
旅中情:旅途中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大浆岭》是陈淳的一首描绘冬日雪景的诗。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景象和情感,展现了作者在寒冷天气中的坚韧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诗的开篇,“大浆陟降几千层”,描述了攀登大浆岭的艰辛过程,强调了山的陡峭和高度的险峻。紧接着,“积雪朝来错去程”,描绘了清晨时分,因积雪而改变行程的情景,反映了山区天气变化无常的特点。
接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雪景之美。“溜石琼花新琢就”,形象地刻画了山间岩石上滑落的冰雪如雕刻出来的琼花一般美丽;“平田玉镜恰尘成”则描绘了田野被冰雪覆盖,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映射出周围的世界。
诗的后两句,“不嫌冻气侵肌栗,最爱清姿照胆明”,表达了作者在面对严寒气候时的坚毅和勇敢。虽然寒冷的天气让他感到寒意刺骨,但他仍然热爱这清丽的景色带给他的心灵的温暖与光明。
最后,“聊把杖头敲击处,那忘疲苶旅中情”,写出了作者在旅途中手持竹杖行走的形象,表达了他在艰难旅途中不忘欣赏美景的乐观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浆岭》是明代诗人陈淳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1368-1644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陈淳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晚年阶段,他一生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学问,尤其是在诗词歌赋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的诗作往往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在这首诗中,陈淳通过对大浆岭景色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与鬼斧神工,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之情。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政治上,明朝实行严格的封建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革;文化上,明朝的文化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陈淳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受到了时代的熏陶,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