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怨歌行

标题包含
怨歌行
男儿多负心,女心良易知。 琴音和且谐,何以得淫思。 文君慕相如,慇懃夜于飞。 不惜鹔鹴裘,愁成远山眉。 茂陵独何事,为颦效东施。 兴言念畴昔,卿红怳如玑。 弹作白头吟,深心写琴诗。 郎听弦上声,妾志终不移。 清商感人情,两意亦以非。 文君获所愿,相如悟沈迷。 宁能已消渴,琴台遂同归。 妾欲理丝桐,丝桐亮以悲。 谓言无终极,当非长别离。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季宣(1134年-1225年),字士龙,号知止堂主人,南宋文人。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薛徽言是著名学者,母亲是陆游的妹妹。薛季宣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男人多负心,女人的心意却易被理解。 悠扬的琴声和谐又优美,怎会唤起那不良情思。 卓文君倾慕司马相如,在深夜里情意绵绵地飞来飞去。 她不介意舍弃珍贵的鹔鹴裘,忧愁却将她变作了远山眉。 为什么独自一人在茂陵呢?是为了模仿东施而皱眉吗? 回想过去的情景,她的红晕恍若如玑珠。 弹奏《白头吟》,用心抒发琴声中的诗韵。 聆听琴声的他,却矢志不移。 清商的声音触动了人心,两人之间的情感也并非那样不合。 卓文君终于得到了她所期望的,司马相如也醒悟了曾经的沉迷。 这样的美好并不能抑制口渴,两人在琴台共赴归途。 我想整理好丝桐琴,丝桐琴却发出哀伤的声音。 原来并非没有尽头,也并非长久的别离。
去完善
释义
1. 负心:即“负恩”,忘恩之意。 2. 文君:卓文君,汉朝著名才女。 3. 相如:司马相如,汉朝著名文人,与卓文君有一段佳话。 4. 慇懃:诚恳、真挚。 5. 于飞:飞翔,喻指自由自在的生活。 6. 鹔鹴裘:一种珍贵的貂皮大衣,这里代指卓文君的礼物。 7. 愁成远山眉:愁绪使她的眉毛像远山一样美丽。 8. 茂陵:汉武帝陵墓,位于长安城外。 9. 颦效东施:模仿东施的皱眉,比喻刻意模仿他人。 10. 卿红:你的容颜。 11. 恍如玑:如同明珠般光彩照人。 12. 白头吟: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诗《白头吟》。 13. 深心:深厚的感情。 14. 琴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相约弹琴的地方。 15. 消渴:口渴,这里比喻相思之情。 16. 理丝桐:整理琴弦,准备弹奏。 17. 亮以悲:明亮中带有一丝悲伤。 18. 无终极:没有尽头。
去完善
赏析
《怨歌行》是南宋诗人薛季宣的一首描绘男女感情的诗歌。该诗通过对汉代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男女之间真挚感情的理解和感悟。诗歌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诗歌开篇就提出“男儿多负心,女心良易知”的观点,表明了作者对于男性负心和女性真挚情感的看法。接下来,作者通过讲述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女性在面对爱情时的忠诚和勇敢。文君为了追求真爱,不顾世俗的眼光,毅然决然地与相如私奔,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同时,作者还通过描绘文君的容貌和神情,表现了她的美貌和智慧。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作者转向了司马相如的态度。相如起初沉溺于世俗的繁华,忽略了文君的感受,使得两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然而,相如在听到文君弹奏的《白头吟》后,终于领悟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定放下一切,与文君共度余生。这个情节表达了作者对于真爱的理解和向往,也揭示了真爱的力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最后,诗歌以“妾欲理丝桐,丝桐亮以悲”收尾,表达了女性在面对爱情时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尽管前路充满艰辛,但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够跨越一切阻碍,实现美好的愿望。整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感人的情节,展现了真挚爱情的伟大力量和美好愿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怨歌行》是南宋诗人薛季宣的一首名篇。这首诗歌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正值金朝入侵、政局动荡之际。在这首诗歌的背后,我们可以了解到薛季宣这位诗人的坎坷人生和当时南宋社会的风貌。 薛季宣,字士正,号艮斋先生,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他并未一帆风顺。在他年轻之时,科举失利,使他未能跻身官场。之后,虽然被荐举为太学录,却因触怒权臣而遭到贬谪。在《怨歌行》的创作期间,薛季宣的人生正处于低谷,这使他对社会的疾苦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金朝入侵的历史背景下。此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此背景下,薛季宣以忧国忧民之心,创作了这首《怨歌行》。诗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战乱中的百姓生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讽刺。 总的来说,《怨歌行》这首诗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由一位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的诗人创作的。它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